协和医院—奔向世界一流的信念
编前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十一五”规划庄重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雄心勃勃的协和医院最终的目标是冲击世界一流,他们将“十一五”规划的实现视为起跳的基石,而协和文化则是为医院的起跳、领跑、冲刺“灌注”巨大的推力。记者深入该院调研采访,发现他们的决策具有远见卓识。
关键词:传承 人生 责任
汉口,入夜,新华路溢光流彩。亚洲规模最大的单体外科病房大楼——34层的协和医院外科大楼格外引人注目,霓虹灯构成的协和标识更令南来北往的人们平添景仰,因为这里有知名的学者专家群、无数高精尖诊疗设备,还有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这些元素在这里完美融合,生发成人世间的大仁大爱。
掌舵协和医院已经10年的院长王国斌教授,总爱登上楼顶眺望长江,打捞起协和医院一段又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协和医院,诞生于1866年,离近代武汉开埠不足十年。它像漫漫长夜里的一盏灯,给苦难中的人民些许温暖。血雨腥风的岁月,它还表现出勇敢的战斗精神。北伐战争中,她积极救治北伐军伤员。抗日战争中,又救治受伤军民于水火。
浩荡长江还令人回想起1931年的协和医院。那时武汉遭遇洪灾,汉口一片汪洋,医院租用船支,在江上和陆上同时开展救灾治病。
当年资讯太欠发达,但从留存的点滴史料中,仍可遁寻出协和的先贤前辈当年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履行职责。
协和医院在解放后的各个历史阶段,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专家,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无不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德艺双馨,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王国斌和院领导班子忆起院史,万般感慨,思绪翻飞。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协和人的精神力量是“求善”;而建国后的协和人精神力量更多的来自于“信念”。无论是求善还是信念,其思想和行为无不超越市场规则,看重的是敬业、诚信和责任。
从过去到现在,由于协和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医院在全国的实力地位从未动摇,始终处于第一方阵。而现在,医院建成了24层的教学大楼、16层的内科大楼、14层的综合病房大楼、亚洲规模最大的34层单体外科病房大楼和正在建设的26层的门诊医技大楼,彰显了蒸蒸日上的医疗界巨人形象。从设施方面来说,拥有PET、超导型3T核磁共振、双源螺旋CT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双探头可变角SPECT机、三维彩超、高压氧仓、伽玛刀、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从规模方面来说,医院现有固定资产达17.01亿,拥有肿瘤中心和PET中心各一所,实际开放床位逾3000张,年门诊量207万人次,年住院量7.45万人次,年开展各类手术4.2万余台次,呈现出强大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总体实力。
“硬成果”的取得院领导班子固然高兴,但同时又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争取同样丰硕的“软成果”——那就是培养传承医院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职工队伍。传承协和优良传统作风,最需要学习前辈精英对人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干出无愧于此生的事业。
协和将文化建设分为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品牌文化和形象文化,对员工进行教育,教育每一位员工在医院的发展中怎样最大化实现人生价值、个人目标和医院目标的统一,大大提升了全院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们谈到协和时自豪之情无不溢于言表。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协和先后派出四批共23人的医疗队,携带50多万元的药品、器械,以最快的速度奔赴什邡、绵竹等重震灾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出色完成救援任务,共开展20例危重病人抢救、70台手术和1000多例门急诊,受到灾区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全院短时间内共向灾区捐款160万元。自灾区转来39名重症伤员已全部康复出院返乡。由于抗震救灾的重大贡献,协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教育部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湖北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完全可以说,协和的优良传统,在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发扬光大。
关键词 荣誉感 凝聚力 人文精神
院长王国斌认为协和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而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向心力则是良好的医院文化的重要特征。
协和医院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于1956年,管汉屏教授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右半肝切除术,该成果被列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成果之一;1957年,国家一级教授于光元在“第11届国际皮肤病学大会”上首次提出“日光性皮炎”的概念,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20世纪70年代医院就开展了器官移植,80年代首创“双氧水心脏学造影法”研究、低血钾软病研究,90年代开创“人工建立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恢复截瘫后膀胱功能”等创新研究,正是这些大的研究项目和成果,确立了协和医院在全国的“大医院”地位。
一个集体,能不能尊重为医院创造荣誉、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能不能为创新人物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测试一个集体是否有荣誉感、凝聚力、向心力的试金石,这是协和医院领导班子的共识,因此他们提出要尊重当今的创新人物,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创造,并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
医院除了大力支持从本院培养创新人才之外,还求贤若渴地从国外引进人才。引进的人才手中要握有填补世界空白或中国空白的学术科研成果,在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十五期间,医院引进肖传国、黄士昂、王建军、伍钢等归国博士后26人,这些人才的加盟,给医院带来了某些世界最新的科研思想和学术成果,给医院带来极大的创新活力。
现在,医院又制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规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图引进院士与长江学者。医院在极力推荐拔尖人物冲刺院士的同时,投入3000多万元巨资,培养锐意进取的年轻医生,包括公派出国深造。
2008年3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邹伟平正式受聘协和,成为医院历史上首位“长江学者”。他从2002年至今,在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十几篇具有重要影响的SCI收录论文,其中包括5篇《NATURE》类杂志的文章,并承担十几项科研项目。
协和医院的年轻一代医务人员,在刻苦钻研医学科学的同时,特别热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结晶之一。
王国斌院长说,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诊疗活动的重点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现在的“以病人为中心”上来。这要求医务工作者不单纯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广泛涉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人文科学,最终形成“以人为本”的精神根基。
关键词 人才 国际化 世界一流
人人关注创新,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视为份内责任,成为群体意识,实际上传达出这个集体有着对荣誉的强烈渴求。那么对创新人物来讲,无形中会感到人们对自己的殷切期盼,期盼出精品,“出上品”、出中国、世界首创性成果。甚至会“听”到一种呼唤,呼唤只争朝夕,不可落在人后。会感到一种强大的“良性压力”。协和医院就是这么一个集体。
当一个群体是一个创新的群落,一大批创新人物在各自的跑道上迅跑时,他们会感到一种“赛场压力”。而当他们的视野方开放,开放成为世界视野,而自己已经具备为国争光的实力的时候,那定然会涌现出搏击的冲动和勃勃雄心。协和医院就是这么一个集体。
协和医院领导班子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创新人物的着力点,正是基于国际化眼光和对医院传统的“冲刺精神。”
因为创新人物的群体冲击,协和医院取得了累累硕果:现在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两个。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1600余篇,取得16项世界首创性成果,具有重大的临床医学价值。
协和率先在全国全省开展的新技术也彪炳史册。其中包括全国第4例心肺联合移植术、连体婴儿分离术、自体免疫细胞回输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其中心肺移植术患者生存时间刷新全国纪录。成功分离的连体婴儿已经3岁多,他们健康活泼,人见人爱。
近5年来,医院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每年逾百项。而在这每一项的背后,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减轻病人术中痛苦和风险,减少病人治愈时间和经济负担,甚至扭转乾坤, 使原本治愈无望的病人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每一项成果就像一束光,照亮全省、全国此类病人的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扉。正是这些灿烂光束的汇聚,使协和医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第一方阵中。
协和人豪迈而自信,他们的目标并不止于在全省全国闪光,而是要在医学领域挑战世界难题,让全球范围的相关患者心情由忧郁变得敞亮明媚。
可以说,世界医学界也开始关注协和,这是因为协和医院已经取得了16项世界首创性的成果,它们都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如协和医院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研究项目—973计划项目研究。这一项目名叫“反射弧的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临床应用研究”,由肖传国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研究项目针对的是截瘫患者大小便失控的世界难题。据悉,因为这一难题经多国科学家久攻不克,全球数以千万计的截瘫患者万般痛苦甚至绝望,仅在中国就有200万人之多。该研究成果一经宣布,迅速蜚声海外,被誉为“肖氏反射弧”。2006年以来,先后有来自美国、韩国、菲律宾等20多名有国际影响的泌尿科专家来汉学习此项技术。他们学成归国之后泽及众多患者,有些受益家庭竟相对喜极而泣,万般感谢来自中国的“ 医学奇迹”。
协和医院还将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视为医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核”,并实施“国际化”战略。所谓世界眼光,就是要直通某些医学科技领域的“世界高地”。
目前,协和医院与世界上近百个医疗机构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其中一些具有相当高的层次。仅去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著名医学家费里德·穆拉德前来讲学,被聘为名誉教授。王国斌教授也被聘为德国萨尔大学洪堡医学院客座教授。
一批在海外学成,显露才华的协和学子或回归协和,或以“飞来飞去”的形式加盟协和,为协和科研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协和医院也为他们提供了优越的科研条件,让他们各施才华。青年学者黄士昂教授在院内拥有良好的实验室和科研队伍。
王国斌院长自豪地说,到本世纪中叶,协和医院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将成为具有广泛国际视野和开放性的医学中心。协和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的征途中,协和人任重道远而信心百倍。协和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本文原载于《湖北日报》1月16日第11版)
(文/曾甫清 黄冬香 薛宣 梁均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