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廖玉华教授谈哈佛大学-中美心血管病专家学术交流的几点感悟
2009-04-09 阅读量:
分享:

廖玉华教授谈哈佛大学-中美心血管病专家学术交流的几点感悟

2008年10月2至3日,中美心血管病专家学术交流(CAPTAIN)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举行,布莱根妇女医院心内科主任Peter Libby教授和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在心血管领域享有国际盛誉,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试验均在国际上领军。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我认为有三点值得大家关注:⑴ 超前的专科发展与全科知识普及,⑵ 临床的实际问题与多中心临床试验,⑶ 教学医院学科发展与基础研究。

1、超前的专科发展与全科知识普及

2008年10月3日中午12:00-13:00每月一次临床病例讨论会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阶梯教室举行,教室墙壁上陈列着本院具有突出贡献的国际著名专家肖像,该院内科医师均出席临床病例讨论会,每一位参加会议的医师都要签名登记。我们看到不仅仅有年轻的医师,更让人惊讶的是已经退休的高龄医师也来参加病例讨论和发言,尤其是那些国际知名的老专家,此情景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该院神经科Joel Katz博士主持病例讨论,本次推出的病例是一位54岁男性乏力的患者,经过社区医院诊治后转诊到莱根妇女医院,经过两次住院,后来确诊为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累及全身和多个器官。顿时我想起今年3月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收治一位16岁男性乏力、心脏扩大、肌酸磷酸激酶增高的患者先诊断为“心肌炎”转诊我院,最后被诊断为多发性神经肌肉病,我们讨论的形式与哈夫莱根妇女医院相似,但仅有心内科研究生、进修生和部分本院医师参加。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内科领域各个学科是国际领先发展的学科,他们仍然重视内科医师的全科知识培养和训练。20年前我院也有这种形式的病例讨论,随着专科发展逐渐淡化了。莱根妇女医院的病例讨论和管理方式值得中国医师们学习,我们应当形成一个制度,让这种有意义的讨论有更多的内科医师受益。

2、临床的实际问题与多中心临床试验

冠脉支架晚期血栓是近年来临床遇到的实际问题,药物支架与裸支架发生血栓的风险存在争议,该医院心内科导管室Laura Mauri博士主持了多中心临床试验,经过两年观察并没有发现药物支架有更高血栓发生率,血管再狭窄率降低,回答了该问题,文章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主持此类研究国内有条件,我们应当务实与协作,临床中遇到新的问题、有新的研究思路,组织多种心临床研究,同样也能在国际上发表我们的意见。

3、教学医院学科发展与基础研究

本次学术活动的主持人Peter Libby教授是国际上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研究的著名学者,他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机理发表在2002年 Nature杂志上。近年来他从事分子影像研究,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位和分子细胞成份分析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让人赞叹。Peter Libby是一位内科医师,现在是哈佛心内科的学科带头人,他的足迹让我们领悟到,教学医院学科发展不仅仅要临床医疗工作领先,还要在本领域进行相关基础研究,探索心血管疾病的前沿问题,又不脱离临床实际,只有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并进发展,才能够更有力的推动学科发展。在这次会议上,我有幸介绍我们的研究工作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治疗性降压疫苗”,医学的进步就在于不断的探索创新,我们要迈出新的步伐,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Peter Libby是我们的楷模。

CAPTAIN是一项很好的活动,让中国医师学习了哈佛大学先进的医院管理、经典的临床实践、全面的医师培养、创新的学科建设、领先的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同时我也希望中国学者的研究工作能够让更多的美国医师了解。(廖玉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