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体内跳动33年后,世界第一代心脏瓣膜终于功成身退。3月31日,武汉协和医院对外宣布,已于3月25日成功为68岁的梅老师更换了新的生物心脏瓣膜。目前老人恢复状况良好。

(服役了33年的第一代心脏瓣膜----球笼瓣)
1976年,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梅老师在协和医院植入球笼瓣,成为湖北省首批心脏换瓣者。33年来,球笼瓣一直工作正常,很可能创下世界记录。不过,由于瓣上附着的赘生物脱落可能危及生命,梅老师决定挑战风险再次换瓣。3月25日,经过长达7个小时的紧张手术,老人心脏中的球笼瓣被取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生物瓣。
笔者在病房内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梅老师身上连着监控设备,女儿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说:“妈妈,我们已经胜利了。”在手术室里,笔者看到取出来的球笼瓣上有许多附着物,但金属球由于不断被血液冲刷滚动,依旧光亮如新。
湖北省心胸外科主任委员、协和医院心外科孙宗全教授说,没几年,国际上就开始使用第二代和第三代产品。“球笼瓣”国内只用了年把时间。现在,国外植入“球笼瓣”的患者,要么已不在了,要么早换了更先进的瓣膜;而国内当时植入“球笼瓣”的患者本就极少,很多也已经不在了。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梅老师很可能是植入“球笼瓣”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
据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介绍,因球笼瓣支架与心脏组织粘在一起,剥离时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心脏,这一步骤花了1个多小时,不过整个手术过程很顺利。
33年前为梅老师实施手术的主要是叶世铎、蓝鸿钧教授,作为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的创立者,二位专家已退休多年。昨日,83岁高龄的叶世铎教授虽然未能到达现场,但专门摄制了一段录像,讲述当年手术经过。叶老说,当时医院条件十分有限,监测血压还靠血压计和听诊器,每一两分钟就要测量一次,护理医生耳朵都被听诊器夹肿了。对于此次手术的成功,叶老十分高兴,他和该科室原主任孙宗全教授、现任主任董念国教授一起,祝福梅老师身体早日康复。“是协和医院三代专家接力,为妈妈创造了生命奇迹。”梅老师的女儿激动地说,妈妈有3个诞生日,第一个是1942年出生那天,第二个是1976年6月11日首次手术那天,今年的3月25日将成为妈妈第三次生命的开端。
(黄冬香聂一钢涂晓晨摄影/崔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