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四川地震灾区实践行
4月21日在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国斌的带领下,由副院长姚尚龙、骨科主任教授杨述华、神经内科教授刘昌勤、骨科副教授李进、段徳宇、脑外科副教授胡学斌、内分泌副教授孙晖、心内科副教授程翔等14人组成的协和医院5.12慰问团,带着4000多名职工的真情、问候,在什邡、汉旺、绵阳,进行了抗震救灾一年后的回访工作,于25日返汉。
这次回访活动是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回访分别从对什邡二院医疗工作长期技术协作支持的落实;对绵阳住协和医院爱心病房伤员的回访以及对灾区同胞灾后心理调查等三个方面展开。经过精心筹备,回访活动圆满完成了原定的工作计划,并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反响,受到了当地政府、医院的称赞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什邡:“我们要在灾区建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4月22日,协和慰问团一到什邡市,就受到了当地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什邡二院的热烈欢迎。在慰问团下榻的宾馆和什邡二院,都悬挂着“欢迎协和医院王国斌院长和慰问团来到什邡”的大型条幅。
22日上午10点,由当地政府举办的座谈会在什邡二院举行。什邡市副市长黄剑、卫生局局长刘灿、什邡二院院长曾祥武等出席了座谈会并讲了话。几位领导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姚尚龙副院长率领的医疗队在什邡工作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对王国斌院长一行的慰问团的到来以及协和医院对什邡医疗工作所给予长期的、大力的的支持的表示衷心感谢,希望这样的支持与协作能长期进行下去。王国斌院长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什邡市广大医务人员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并表示:对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支持协和医院将会一直坚持下去。在今后的工作中,协和医院将从医疗人才的培养、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要在灾区建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为灾区的重建和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会上,由什邡政府授予协和医院“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的表彰活动,在一年后举行,虽然是一个迟到的表彰,但协和医院依然十分珍惜这份荣誉。
上午慰问团还到抗震救灾医疗队住过科室进行了走访。当看到协和医院100万捐款被什邡二院用于中心供氧的建设并已用于临床,形成了“生命的给氧线”时,王院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下午2时许,王院长又带领慰问团一行赶到什邡市受灾最严重的红白镇,慰问了住地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考虑到卫生院正在重建,医院向卫生院赠送了包括重症监护仪等价值2万多元的设备。不少当地群众看到医疗队来到卫生院后,纷纷传达了这一消息,很快,医疗队就被群众团团围住,正在上学的孩子,也被家长从学校接到了卫生院。看到群众热切的目光,王院长立即决定:刘昌勤教授回什邡二院进行“医务人员如何进行灾后心理健康指导”的专题讲座,其他医疗队员继续进行义诊活动。仅心内科的程翔副教授就接诊了近40多位群众。
在回什邡市途中,王国斌院长和慰问团一行还走访了什邡市“小英雄”陈雨秋的家。
连接:什邡再见“地震女孩” 陈雨秋:我和同学们都很乐观
(楚天都市报) 本报4月22日四川什邡电(记者严珑 通讯员黄冬香 聂一刚)“现在就算发生余震,我们也不再慌作一团。”昨日,15岁的什邡女孩陈雨秋告诉记者,灾难过去近一年了,她和她的同学们已经变得乐观。
15岁的陈雨秋现在是什邡市蓥华八一中学初二学生。去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她果断地冲同学们喊:“地震了,快跑!”因她的及时呼叫,全班45人中有23人生还,她自己却被压在废墟里。被救出时,她的脾脏破裂、十二指肠断裂,经协和医院赴什邡专家精心治疗,终于康复。
昨日,回到什邡探望她的协和医院副院长姚尚龙,给她带去了一张DVD碟片,里面录制着小雨秋从被救出到送医救治的画面。借着工作人员的手提电脑,小雨秋淌着泪水看完了这张光碟。
不过,笑容很快回到小雨秋的脸上。她说,幸存下来的同学们,现在每天在板房里上课,大家都很乐观。
她举例子说:同学童忠诚左脚截肢,但邓亚萍来时,她却和邓阿姨打乒乓球;姚明来时,她就跟姚叔叔打篮球。学校开了摄影班,许多同学报名参加,照片中的大家,都是乐呵呵的。
4月23日,慰问团在什邡二院分别进行了查房、义诊、手术、讲学等共建活动。
上午8时慰问团就来到什邡二院,一到医院九名专家就像以往在灾区工作一样,下到六个科室进行医疗查房工作。当得知一名脑外伤的病人要进行急诊手术时,胡学斌副教授立即查看了病人,通过会诊,胡教授建议:暂缓手术,并提出了下一步治疗的意见。通过回访,病人病情好转明显,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微创治疗达到治愈的目的。
8点30分,不少得知武汉协和医院的专家将在二院义诊的群众就排起了长队等候在义诊桌前。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来到王国斌院长的诊台前细说自己的病史,当王院长问她“大便怎样”,老婆婆一脸茫然,直到傍边的一位病友说“就是问你窝屎么(mo)样?”,在一片笑声中,老婆婆才弄懂了问话。两个小时的义诊活动,专家们接待数百名病友咨询,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治疗建议。一位患者问刘昌勤教授:你明天还会在这看病吗?刘教授回答说:明天我不在这里,但今后我们其他的教授会经常指导这里的医生。
同天,一场连接三地的救治工作也在当天上午进行。
连接:什邡-武汉-常州三地联动救 武汉医生四川上演“呼叫转移”
(长江日报)什邡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黄冬香 聂一钢)昨日上午10时10分,四川什邡禾丰镇农民谭邦富,在什邡市第二医院接受脊柱固定手术,免除了截瘫之苦。
为他开刀的是来自武汉协和医院的医生;手术安在他腰上的固定器械,由江苏安排发运。这场三地联动的手术,源于20小时前的一个电话。
22日下午2时,正在什邡市回访地震伤员的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姚尚龙得知,当地一个农民在重建灾后住房时不慎摔伤腰椎,面临截瘫。一套脊柱后路椎板内固定的器械,通过手术安在腰椎上,就能帮助他重新站起来。而价值近2万元的这套器械对于农民谭邦富来说太昂贵,他和妻子每月种菜、打零工收入不过千元,每月还要负担上大学的小孩500元生活费。守在他身边的妻子陶学美与他商量,打算放弃手术。
下午2时15分,姚尚龙打电话至武汉协和医院器材科,辗转找到有业务联系的江苏常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
下午3时,江苏康辉公司驻成都办事处业务员刘清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带上2个脊柱固定板和4个固定钉等一套器械,马上赶往什邡。
傍晚6时10分,姚尚龙接到电话,被告知在什邡市第二医院接收发来的一套医疗器械。很快,他将这套设备转给医院手术室,连夜消毒。
昨日上午8时许,谭邦富被推进手术室。武汉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杨述华教授主刀,姚尚龙进行麻醉,这套脊柱固定器械被安进谭邦富体内。2小时后,手术结束。这套惊动什邡、武汉、常州的救人器械,从“呼叫转移”到完成手术,只有20小时。
据介绍,谭邦富所用器械及手术费用全免。
在汉旺:“我们将和灾区人民一道重建家园”
23日下午,慰问团一行踏上了前往汉旺的路程。一到汉旺镇,首先映入大家眼里的是永远停留在14点28分的东方汽轮机厂的四面钟楼,片刻地沉默之后,一部分队员分头到这座空城少许的销售亭进行着灾后人们心理状况的调查工作;一部分队员进行着到公墓公祭的准备工作。
公祭在姚尚龙副院长的带领下进行,“┄ ┄大灾无情,人有情,我们将和灾区的人民一道重建家园,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连接:观光心态会造成“二次创伤”
(楚天都市报)4月24日四川绵竹电(记者严珑 通讯员黄冬香 聂一钢 崔俊)“娃娃到红白镇去走亲戚,刚吃完中饭就地震了,人就没了……”跟两名女青年说到在地震中遇难的重外孙女时,77岁的吴金兰婆婆泪水婆娑。
这是前日上午10时,发生在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的一幕。这两名曾在当地做过志愿者的女青年,此次专程回来探访灾区。看到吴婆婆时,她们禁不住想和她谈谈当时的情况,却勾起了老人痛苦的回忆。
昨日下午,在损失惨重的绵竹市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门前,不时有载着游客的车辆出现。“近段时间来纪念的、采访的人特别多。”在附近卖水的一名中年男子说,有些人喜欢追问地震当时的情况,还常常问他家里有没有人遇难,“一有人问这个,我就不想说话。”
几天来,记者随武汉协和医院援助灾区医疗队在什邡、绵竹、绵阳等地举行义诊,沿途常听到当地居民说,随着5·12纪念日将近,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出现在当地,他们一面对地震造成的破坏表示出极大的惊讶,一面又一脸兴奋地在废墟边摆造型留影。“这些行为,很容易给灾区居民感情和心理带来二次创伤。”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刘昌勤教授担忧地表示,在连日义诊中,她接触到的许多当地人都对那场灾难很回避,人们不愿再去回忆那种恐怖。她说,前往灾区的人,请千万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给灾区人民带去更多伤痛。
在绵阳:“我感到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
24日上午,绵阳市的绵州酒店6楼会议室,“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爱心病房绵阳座谈会”将在这里进行。
7时,天刚蒙蒙亮,原协和医院“爱心病房”的负责医生李进副教授和护士长罗凯燕就乘车来到了备受湖北省人民十分关注的羌族少女庞雅芝的家中,见到昔日为自己救治伤痛的亲人们,小姑娘一头就扎进了护士长的怀抱,一段问候和交谈后,医务人员陪同庞雅芝来到了她上学的北川中学,详细了解了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父母的陪同下庞雅芝第一个来到了座谈会的现场。
10时许,接到医院邀请的11位病友中的9位病友和家属近30人就先后与慰问团的同志们见了面,久别重逢的泪水、感激的泪水在彼此相互拥抱中流了下来。
10时30分座谈会正式进行。
首先,慰问团成员和到会的病友们及家属一起观看了由医院宣传部制作的《爱在“生命绿洲”里延续(四川地震伤员同胞——在武汉协和医院的日子里)》的短片,一同回顾了那段共同经历的日日夜夜。
接下来当时的医疗小组组长、骨科主任杨述华教授代表所有的协和医院医务人员讲话。杨教授说:“在绵阳伤员来到协和医院的第二天,医院就组织全院最强势的医疗阵容为20位伤员进行了手术,29台手术顺利进行,这在全国也没有。通过精心治疗,39位同胞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全都痊愈返回了四川。虽然伤员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我们一直十分的牵挂大家,今天看到大家康复的这么好,精神上也十分的乐观,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庞雅芝是大家、社会最关心的小朋友,经过了4次手术,对她的每次手术,我们都是反复斟酌的,膝关节的保留,对她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为她今后的生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我感到救治伤员的工作,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
随后,与姚尚龙副院长有“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约定的16岁高中生蒋晓丽,以一首动情的诗,表达了所有伤员们的心声;当问及庞雅芝有什么想说的话时,小姑娘十分的激动,“当时情绪不好,大家陪伴在我的身边,我好感谢大家”一时她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她坚持要继续发言。
参加座谈会的病友中,有大家十分熟悉的甘雨、梁可馨、董诘鑫、李鹏程等。临近下午1时,赵娅和父母冒着大雨从2小时路程外的学校赶到会场,杨文也在舅舅、舅母的陪同下赶来。
下午2时,当医疗队上车要离开绵阳时,在场的病友和家属万般不舍,眼里噙满泪花,拉着慰问团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大家一再问: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再来时一定要到我家耍一耍。
连接:截肢女孩想读救命恩人的博士生
(楚天都市报)(记者 严珑 通讯员 黄冬香 聂一钢 崔俊)“杨爷爷,我想死你啰。”昨日,抱着武汉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杨述华教授,13岁的羌族女孩庞雅芝笑着笑着,眼泪就滑落下来……
庞雅芝原是北川小学六年级学生,从地震废墟中被救出后,一周内接受了两次双小腿部分截肢手术,均发生严重感染。5月24日转送到武汉协和医院时,是6名危重伤员之一。是杨述华教授和协和医院骨科专家们挽救了她的生命,并克服困难保住了她的膝盖。坚强的小雅芝感动了许多人,伤愈回川后也成为武汉市民最牵挂的小伤员之一(本报曾多次报道)。
昨日,协和医院专家组专程赴绵阳市对部分伤员进行复查,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其中就有庞雅芝。与离开时坐着轮椅不同,小雅芝已换上了一套训练型义肢。她高兴地给专家们演示走路,虽然动作稍显缓慢,但已能正常行走。“恢复得很不错。”杨教授高兴地说,训练型义肢较粗糙,主要是训练肌肉力量。等小雅芝16岁以后,协和医院将为她免费换一套更好的义肢,让她走得更好更稳。
小雅芝说,她的理想是到武汉同济医学院学骨科专业,还争取读杨爷爷的博士生,像他一样救治更多的病人。
(黄冬香聂一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