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的比利时,春暖乍寒。来自全球五大洲的十二个国家疼痛学专家聚集在布鲁塞尔大学医学院UZBrussel,与一百多名年轻的学生学者展开了精彩纷呈的交流和对话。而3月27日的特别专题——East meets West in Pain Science,则向与会者展示了东西方在疼痛领域的不同演绎和共同努力。
疼痛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特点是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人才。2015年3月26至27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医学院召开“Pain Science in Motion”国际疼痛研讨会。会议由VUB大学的Jo Nijs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比利时,荷兰,南非,新西兰,瑞典和中国等12个国家的著名疼痛学专家共聚一堂。专家们从疼痛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尤其是心理及康复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次会议强化了疼痛专业全球化多学科的沟通和合作,特别关注了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加强行为和心理学治疗、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以及积极帮助疼痛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4年向全人类发出了“慢性痛本身就是疾病”、“解除痛苦是人类的基本权利”的宣言,2010年世界疼痛峰会又发出“蒙特利尔宣言”,特别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慢性疼痛病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治疗。我国卫生部自2007年起批准疼痛科为一级学科。尽管发展很快,但学科的建设依然在困惑与探索中前行,数以亿计的疼痛患者期待着更为有效地治疗和关注。
为加强东西方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临床实践和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全面合作,这次的研讨会专设了“东西方疼痛学科对话”的分会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学会麻醉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姚尚龙教授带队5名业界专家和年轻学者参加了会议,和世界各国同行商讨了疼痛领域的最新进展。分会论坛由姚尚龙教授和鲁汶大学疼痛中心主任、欧洲疼痛学会EFIC主席Bart Morlion教授共同主持。武汉协和医院陈向东教授、西南大学胡理副教授和深圳南山医院的肖礼祖教授,分别从疼痛的基础研究、转化性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三个方面,向西方同仁展示了中国疼痛学科和临床治疗的进展和状况。代表欧洲的Bart Morlion教授和美国的Adriaan Louw则分别介绍了欧洲慢性疼痛管理的挑战和美国疼痛再教育的现状。从西方的以患者为中心、医患互动的观点,到东方的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理念,参会的一百多名学者热烈讨论、共同分享了疼痛机制、疼痛治疗和康复方法学上的体会和困惑,举措和展望。Morlion教授在会上特别提议致谢比利时华人医学专家史琳教授为这次会议的组织做出的贡献,并感谢她多年来为促进疼痛学东西方合作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其中,我院陈向东教授的讲演对局部麻醉药物的传统作用机制进行了新的探讨,在国际上首次提出HCN离子通道也参与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胡理教授对慢性疼痛神经损伤提出了新的诊断方法,并首次精确刻画了快疼和慢疼的脑响应特征。肖立祖教授介绍了中国国内的疼痛诊断和治疗方法,特别是有中国传统疼痛治疗方法引起了西方同仁的关注。
中方参会者在比利时短短的3天访问里,还受Bart Morlion教授邀请参观了鲁汶大学疼痛中心。双方就疼痛临床、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UZBRUSSEL大学医院麻醉科主任Jan Poelaert教授也邀请中国同仁参观了手术室,并就今后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商议。本次会议和交流同时得到了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教育处的大力帮助和支持,陶参赞幽默地点评疼痛领域的专家们引领着“痛并快乐着”的时尚。(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