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协和医院手术室喜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2015-05-05 阅读量:
分享:

为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激励全国广大女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全国五一巾帼奖状”、“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及“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的集体合个人进行了表彰。我院手术室喜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4月30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教授,把代表集体荣誉的牌匾交到了手术室代表的手中。党委副书记彭义香宣读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文件。

这是我院继1979年王新房教授获全国劳动模范;1988年朱桃英科护士长获全国模范护士;2008年协和医院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2年王国斌教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2012年王晶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后,医院第五次获得全总颁发的国家级奖项。这一荣誉的获得将激励协和职工更加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作出新的贡献。(工会 陈莹)

相关内容:

无影灯下的天使情怀

——记“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协和医院手术室

提起手术室的无影灯,人们都很熟悉。那虽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灯光,却是“生命之光”,照亮患者对生的希望。在协和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旁,有162名护士,其中女职工占91%。这是一个有着148年历史的集体,一支充满朝气、勇于拼搏的巾帼队伍。

在人力资源缺编的情况下,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奋斗在手术室的第一线,用爱心、热心、诚心满足每位手术病人的需求,像无影灯一样照亮了患者对生命的希望。 2014年,手术室超额完成了6万余台手术,日均手术量260-300台,手术台日利用率达4.9台每间,无一例患者差错事故发生,手术量居湖北省第一位。

专科引领,积极拓展新业务新技术

2月6日,墙上的时钟显示已是午夜十二点了,可是手术室的护士长和专科护士们还在忙碌着迎接湖北省首台达芬奇机器人的到来。开箱、海关验收、转运到手术室,装机、调试运行,器械清洗打包消毒,时间在飞逝,转眼已是早上五点了,抓紧时间休息一小时后,他们又开始了工作,机器人手术立即要开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手术室积极提高专业水平,大力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腕关节镜术、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DSA下行下肢动脉探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3D打印在创伤骨科应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腹腔镜下巨大食道裂孔疝修补术及胃底折叠术、腔镜下食管旁疝修补术和腔镜下盆地重建术等。

2014年,手术室开展了10项新技术新业务,其中配合心脏移植手术84例,居全国心脏移植手术量第一位。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说:“每一次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都倾注了手术室全体护士的心血与汗水。”

创新服务,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部主任刘义兰介绍,手术室的护士们个个心细如尘,总能设身处地的为病人考虑。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积极开展具有专科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通过细节化服务、人性化关怀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患者满意度高,在优质护理服务省级医院评审中受到专家好评。

耳鼻喉科专科手术组的姐妹们为了能与听力障碍患者建立有效沟通,减轻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请来手语老师,学习手语,通过手语传递信息让患者配合,通过专业手语向患者讲述手术过程,在每一项护理操作都让患者主动参与。

此外,他们还制作了精美的“温馨提示卡”,便于听障患者理解,能更好为患者进行术前宣教。

科学管理,提高手术室利用率

窗外救护车在奔驰,尽管已是深夜,可是手术室内所有人都在忙碌准备着。医护人员满怀沉痛的从一位捐献者那里取来的心,马上就要替换另一颗逐渐衰亡的心。生命的接力,所有人都为之努力,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

这是手术室工作的常态。据统计,每年手术室完成近5000例急重症手术患者救治工作,深夜忙碌的场景几乎天天在手术室上映。

为了提高手术室的利用率,手术室还特意建立麻醉恢复室,使连台手术等待时间由80分钟缩短至42分钟,在湖北省首推8点半准点手术,手术台日利用率由3.3台每间提升至4.9台每间,日均手术量260-300台,极大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仅2014年一年,协和医院手术室就完成了这样的心脏移植手术84例,居全国第一位。同时还配合了肾移植手术46例,肝移植手术7例,其中亲属肝移植4例。

天使情怀,爱心辐射帮扶地区

别小看这样一群柔弱的女性,在自然灾害面前,这样一支娘子军冲往前线,可是毫不犹豫的。

2008年1月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战斗中手术室护士在汉口火车站医疗点配合外伤清创术10余例,得到旅客们的一致好评。2008年5月,手术室总护士长高兴莲不顾个人安危,勇投地震一线,规范手术间管理,上山送药、下帐篷给地震患者做心理疏导,以精湛的手术室专业技术水平和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完成了74例大手术,200多利门诊手术配合,接诊1000多例地震患者,受到当地医院的高度赞扬。

随后手术室人员以博大的爱心,精心地完成了从汶川、绵阳运送到我院的19例手术患者,无论是术前访视、术前特异性感染的预防、病人的接送、手术室环境的布置、术中的消毒隔离,围手术期的心理疏导及术后手术间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才得以接力棒的圆满传递。2010年4月玉树地震,手术室护士同医院医疗小组赶往灾区救援,克服高原反应,全身心投入救援工作,将爱心传递给每一位震伤患者。

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仅近五年就对口帮扶培训二级医院护士91人次,赴恩施、孝感等地进行管理指导、手术技术指导,对新疆博州医院手术室进行网络远程培训,在汶川地震等国家重大灾难中,第一时间奔赴前线组织救援。

心系病人,舍小家为大家

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全心全意为手术患者服务,患者满意、医生满意、医院满意,可是面对自己的家人,总有着深深的歉疚。

“妈妈,我最怕你的电话响,电话一响,你就要加班照顾别人!我真的很想把家里的电话线拔掉,把你的手机藏起来。”喻全全是手术室的主管护师,加班是家常便饭,每次听到孩子的抱怨,她都是笑笑,说声对不起,“但转身真想大哭一场”。

在手术室里,想哭的妈妈岂止这一位。在手术室主管护师彭汉群心里,最愧对的就是自己6岁的儿子。一天回家,她发现厨房里油烟满,炉灶前放着一个小板凳。这时,儿子笑嘻嘻跑出来,说:“妈妈,你回家太晚了,我饿就自己做饭吃了了,你看,我还给你留了一碗。” 彭汉群嘴上夸着儿子能干,心里却愧疚难当。

提起儿子,护士付朝娟说,已经快一个月没和他好好说话了。“早上出门,儿子还没起床,晚上回家,儿子已经睡了。”一天,下班稍早些的她跑到幼儿园去接儿子,却换来儿子的大哭:“妈妈,你怎么来了?爸爸呢?我要爸爸!”付朝娟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时遇上突发的群死群伤抢救事件,很多护士接到紧急加班电话,有的是放下手中的锅铲和半熟的饭菜,有的是扔下家人的生日宴或是朋友,顾不上家人和自己的肚子,也管不了家人或是朋友们的失望,只一心赶往手术室,站到抢救的第一线。

每个手术室护士的生活里都有着一筐筐妈妈的心酸故事。“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们,孩子我们来照顾。”在手术室护士们心里,家人是他们强有力的支撑,是他们安心工作的保证,也是最想感谢的人。(张方方 周荣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