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5月21日,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外科为1名3岁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军军成功施行Da Vinci(以下称“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症根治术。此系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拖出术,标志着我国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手术治疗进入“机器人手术”时代。
三岁的军军,出生后因没有胎便,当地医院检查出他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症。三年来,军军长期便秘肚胀,吃饭也没有同龄孩子吃的多。今年9月,军军就要上幼儿园了,为了让军军读书后能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生活学习,在深圳打工的父母把他送到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外科治疗。入院后,协和医院小儿外科汤绍涛教授对他进行了系统检查。经钡灌肠、直肠肛管测压和直肠粘膜活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症。军军的病情诊断明确,各方面情况良好,年龄合适,遂决定为其施行达芬奇辅助的巨结肠拖出术。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机器人独具的3D高清、10倍放大影像技术提供给主刀医生十分清晰的手术视野;仿真手腕机械臂具有7个向度、能够360度旋转,同时其配备的稳定器很好的消除了人手的颤动;手术操作更为准确、精细、几乎没有出血、损伤更小。整个手术过程历时2小时40分钟,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时间相当,术后军军恢复良好,一周后他将和爸爸妈妈一齐回家。
协和医院小儿外科主任汤绍涛教授介绍,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一种肠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居于小儿消化道畸形发病率第二位,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患儿典型临床表现为便秘、腹胀,其治疗关键在于手术切除病变肠管。
此次达芬奇辅助的先天性巨结肠拖出术的顺利完成,意味着我国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治疗进入机器人手术时代。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有望将机器人手术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小儿外科其它疾病的治疗。
据悉,达芬奇手术系统是一个以微创方式辅助复杂外科手术的机器人手术系统,自2000年被美国FDA正式批准投入使用后,此手术系统逐渐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心外科、妇科及小儿外科等微创手术。2001年德国医生Meininger DD等首次报道了应用Da Vinci辅助的小儿胃底折叠术。2003年Heller K等报道了Da Vinci辅助的胸腔镜手术;2007年,Passerotti CC等顺利完成Da Vinci辅助的小儿肾盂输尿管成形术;2011年和2013年,美国医生先后报道了Da Vinci辅助的Swenson和Soave巨结肠拖出术。但是国内应用机器人辅助的小儿外科手术一直以来都鲜有报道。(小儿外科 张茜)
资料链接: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微创治疗发展史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 HD)是一种肠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患儿典型临床表现为便秘、腹胀,其治疗关键在于手术切除病变肠管。
自1886年丹麦医生Hirschsprung确切描述HD以来,其治疗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进步过程。最初传统应用开放手术,众所周知,带来创伤较大,患儿痛苦,术后恢复时间长、瘢痕明显。随着时代进步及技术的发展,1995年Georgeson等报道了腹腔镜辅助下Soave根治术;1998年De la Torre-Mondragón L等成功应用单纯经肛门HD拖出术;标志着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治疗进入微创时代。我院小儿外科自199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HD的微创治疗即传统腹腔镜手术。随后我们与时俱进,陆续开展多种微创手术方式并均获得良好疗效:2009年,成功应用单纯经肛门巨结肠拖出术治疗HD;2013年,报道了单纯经脐腹腔镜辅助巨结肠拖出术成功治疗HD;2014年,经过900余例单纯经脐腹腔镜和传统腹腔镜治疗HD的经验积累,提出一种创新术式即Hybird单孔腹腔镜巨结肠拖出术,获得良好效果。如今,协和医院小儿外科应用Da Vinci机器人完成了国内首例先天性巨结肠拖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