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第二届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论坛在汉召开
2015-06-04 阅读量:
分享:

2015年5月23日至24日,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湖北省预防医学会、湖北省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

本届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黄恺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发表致辞。张院士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分析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状、存在的问题,强调了预防在心血管代谢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协和医院王国斌院长作为东道主对与会的各位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湖北省科技厅党委书记王东风,湖北省卫计委副主任、湖北省预防医学会会长高忠明,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杨连第,中华心血病杂志社主任干岭,北京大学唐朝枢教授和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游苏宁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涵盖了心血管与代谢疾病的基础、临床、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等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展示了国内外有关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提出了X综合征的本质是冠脉微血管病变,并介绍了微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分型、预后以及预防冠脉微血管病变方面的最新进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介绍了SAVOR试验研究结果并阐述了DPP4抑制剂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美国医学科学院邹明辉院士介绍了世界吸烟控烟现状,并阐述了吸烟诱发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机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顾东风教授介绍了我国社区高血压的防治现状和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程晓曙教授介绍了心衰治疗新药LCZ696的研究历程、药物作用机理,以及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介绍了房颤的流行病学情况、抗凝治疗的策略选择及新型口服抗凝剂的使用,对临床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国际高血压学会执行委员王继光教授介绍了高血压的分级、分期,并指出高血压需根据分型进行个体化诊治,高血压治疗的未来方向应走向立体化、个体化。基础研究方面同样大家云集、亮点不断: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 Feinberg心血管研究中心覃刚健教授介绍了干细胞在心肌损伤修复中的新机制;美国爱荷华大学卡弗医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Diabetes杂志副主编E. Dale Abel教授介绍了胰岛素抵抗在心衰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宾夕法尼亚大学余鹰教授介绍了脂肪来源的干细胞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卫计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黎健教授介绍了MiR-291b-3p在肝脏甘油三酯代谢紊乱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各位专家学者就专项议题进行深入阐述和讨论,并与现场400余名参会医学专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此外,会议还就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将在宜昌、襄阳、恩施、十堰、荆州、孝感、鄂州、潜江8个市、州建立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技术指导和培训中心的工作开展进行了讨论研究,各位与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中心的成立对了解省内心血管与代谢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加强各医疗单位在科研与疾控方面的交流及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次论坛专家云集、精英荟萃。大家就本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论坛自举办以来,始终秉承传播学术新理念、新进展、新技术的宗旨,致力于提高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防治水平,目前已发展成为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心血管代谢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高水平学术盛会之一。

来自北京、上海、山东、黑龙江、江西、广东、陕西、湖南、湖北、重庆等十余省市以及美国、奥地利的47位专家学者相约江城,聚焦学术前沿,分享科研心得。(汪程 苏冠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