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第15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大会在我院召开
2015-10-27 阅读量:
分享:

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武汉协和医院协办的“第15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大会”暨“2015年世界血栓日纪念活动”,在我院隆重举行。本次大会旨在促进我国血栓性疾病的防治规范化,提高公众认知,向全社会宣讲血栓性疾病的正确防治,共同面对“血栓病”这一沉默杀手。

会议邀请到国内外在血栓与止血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高水平学术讲座。大会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教授做了题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美国威斯康辛血液研究中心Peter Newman教授主讲《异体抗原特异性血小板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我院副院长,血液科主任胡豫教授则主讲了《不同种族人群VTE差异》的专题报告。

据悉,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它主要包括动脉(脑梗塞、心肌梗塞等)和静脉(深静脉血栓)血栓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涉及临床各学科。尽管目前有关血栓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全球每年仍有约1800万人死于各种血栓性疾病。目前,静脉血栓发生率远高于动脉血栓,二者的比例为4:1。在欧洲,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静脉血栓,超过艾滋病、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在中国,静脉血栓的发病形势同样严峻。

阮长耿院士指出,“血栓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前两者的严重程度已被公众广泛了解,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公众知晓率却很低。”

据胡豫教授介绍,早在2007年,协和医院就整合全院资源,组建了国内唯一的血栓与止血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围绕血栓与止血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探索和发展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方法,形成了包括血液科、普外科、心血管、妇产科、神经外科、检验科在内多学科团队,实现了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据悉,本次大会汇聚了一支囊括2名院士,10余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挪威、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专家,以及国内血液、血管、心内、骨科等多个临床专科的500余名知名专家的顶尖队伍。为促进不同学科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大会还特设了多学科交叉论坛;同时,为促进两岸学者的沟通交流,培养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还特设海峡两岸、转化医学、青年论坛等分论坛。(文/张玮 梅恒 图/刘坤维)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