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院长 王国斌 党委书记 张玉
光阴之箭已经穿越年轮,抵达2016。
在江城这个温暖的新年,我们聆听着万里长江传来的第一声汽笛,沐浴着金色飞马升起的第一缕阳光,感受着你我之间传递的第一声问候。
此刻,回望2015,逝去的是旧时光,收获的是新喜悦。
这一年,新成绩纷至沓来,创新在协和彰显。给约450万门诊患者带来健康,使18.5万住院患者顺利回家,为约9万手术患者解除病痛;中标国家自然基金120余项,连续三年过百;全年完成心脏移植102例,持续稳居全国第一,骨髓移植104例,肾脏、肝脏移植过百例,让无数濒临绝望的患者重获新生;“猪角膜移植”技术为200万眼疾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
这一年,新荣誉实至名归,责任在协和担当。积极推进“依法治院年”活动,医院蝉联全国文明单位,顺利通过大型医院巡查,高分通过“三甲”医院复审;获批省内唯一国家级住培示范基地。王新房教授荣获业界最高奖项——“中国超声医师终身成就奖”;姚尚龙教授荣获卫生界唯一“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受到习总书记亲切接见。
这一年,新实力卓尔不凡,群英在协和绽放。西院住院大楼正式投入使用,继肿瘤医院、骨科医院之后,头颈外科医院、妇儿医院破土动工,开拓医院发展新格局;率先完成中南地区首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引进中南地区唯一一台射波刀,获批中南地区首台PET磁共振配置许可,开启中部精准治疗新篇章;新增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副主委以上达11人,踏上学科发展新起点;资助12位八年制英才出国学习,拓展人才培养新路径;斩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展示学术科研新风采。
今天的“新”,源于历史的传承;今天的“新”,归于150年的深厚积淀:一个半世纪岁月峥嵘,一个半世纪风雨同舟,一个半世纪春华秋实……
150年——协和人共同走过!
协和之道,以人为本。从创立伊始,我们就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这样的历史情怀,一直镌刻在医院辟门石碑上——“本医院之贡献乃为荣耀上帝并服务人群”。时光流转,初心不改:
对患者,温情满满,在连台手术的汗水里,我们始终目光坚定,无影灯下与生命较量;在早起查房的晨光中,我们依然步履匆忙,奔走在看似冰冷却充满爱的走廊。
对员工,关怀备至,在“协和好声音”的舞台上,我们笑靥如花,欢唱着生活的美好;在“幸福协和”的演讲比赛中,我们声情并茂,吟诵着无限的希冀;在人声鼎沸的“职工运动会”上,我们奋勇争先,昂首奔向幸福的终点。
医患间,温暖流动,在“协和嘉年华”的喜悦中,交流着彼此的情谊;在“圣诞快闪”的节奏中,传递着你我的祝福。这就是协和人,将“仁爱济世,协诚人和”的无声誓言化作身体力行的点滴温暖,既抚慰他人,亦幸福自己。
协和之道,创新为上。从150年前15张病床的小诊所到如今5000张床位的区域医疗中心,从当初的两间病房到如今本部、西院、肿瘤中心、国际医院“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当初的行医布道到如今的五个协和。这些,是协和人共同谱写的峥嵘之歌;从国内首例右半肝叶切除手术,到“日光性皮炎”的首次论证;从沈迪氏病的发现,到低血钾软病的探究;从连体姐妹坐骨分离,到最小年龄心脏移植纪录,一大批世界及国内“首次”“第一”“率先”源源不断。这些,是协和人共同铸就的无上辉煌,更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精神的彰显。
协和之道,责任为先。无论是在抗美援朝的炮火中,还是洪水泛滥的江河畔;无论是抗击非典的最前沿,还是流感肆虐的病毒前;无论是地震坍塌的瓦砾间,还是寒风凛冽的冰雪中,我们总是战斗在第一线,与死神搏斗,与病魔共舞,彰显着协和人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无疆大爱!
最初,协和扎根武汉,服务中南。如今,协和早已走出中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为无数百姓提供志愿服务,到对爱心学校患儿13年的无悔坚守;从为老少边穷地区送医送药,到对新疆、西藏、深圳、洪湖等对口支援和技术协作,再到远赴阿尔及利亚、莱索托、斐济送去健康,协和人用对生命的爱与敬畏,践行着弘扬人道的历史使命。
过去一个半世纪的年轮与进步,是传承,是积淀,更是新起点;而未来的漫漫长路,有机遇,有挑战,更有无限的可能。在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在适应分级诊疗、全面加入医保、药品零加成等医改新形势下,在开启“十三五”规划的新起点上,让我们历久弥新、乘风而上,以仁者的上善,智者的胸怀,勇者的胆识,续写协和历史长卷的崭新篇章!
时间的指针已经指向2016,祝福我们的员工和乐美满,祝福我们的朋友幸福安康,祝福我们的协和再创辉煌,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