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多学科联手极速救治静脉栓塞产妇
2016-03-10 阅读量:
分享:

3月7日,28岁的王静(化名)从协和医院出院,转回协和洪湖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近半个月来,这位年轻母亲的病情一直牵动着武汉协和医院医护人员的心。

从2月22日发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开始,王静多次踏入鬼门关,又被协和医院专家团队救回。这一惊心动魄过程的背后,是2家医院,10个专科,60余位专家教授,4次会诊的艰苦努力,是协和医院多学科团体协作的结果,也是医患双方互信合作,战胜疾病的经典案例。

心跳骤停 急救转运

2月20日,28岁洪湖人王静怀孕41周后在协和洪湖医院剖宫产下一女婴。一家人还沉浸在新生命降临的喜悦中,危险悄然而至,22日下午3点半,患者在小解时,突然晕倒,面色紫绀,伴抽搐,意识障碍,口吐白沫,呼吸心跳停止,血压降到70/30mmHg。当地医院第一时间快速反应,给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抢救治疗。随后患者心跳恢复,但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包括呼吸机在内的多项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根据病情的相应排查,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肺栓塞,并进行了溶栓治疗,但未奏效。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协和洪湖医院立即向武汉协和医院联系,请求援助。

接到求救电话后,协和医院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和司机一道,带上必备的抢救仪器设备和药物,连夜赶至协和洪湖医院,在与当地医务人员紧急交接病情后,随即在严密监护和有效维护下,将该病人转送至本部急诊科。

紧急评估 反复沟通

急诊科接诊后,在科主任张劲农教授带领下,立即将其收入急诊ICU严密监护。在给予积极的生命支持情况下,进一步进行相应的化验和检查,但一项关键的确诊肺栓塞检查,CT肺血管造影(CTPA),患者家属由于过分紧张和担心,虽经过急诊科医生反复交代和强调其重要性,但家属始终拒绝接受该项检查。

在这种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急诊科医生综合化验和B 超右心增大等指标判断“肺栓塞”的诊断可以成立,尽管不是100%确诊,但为了患者的生命,必须尝试溶栓这一关键的治疗。遗憾的是,尽管急诊科医生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为患者又进行了一次溶栓治疗,但仍然不奏效。再加大剂量,势必会导致患者大出血死亡,必须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急诊科医生再次与家属谈话,建议紧急做CTPA,但依然家属考虑风险太大,再次拒绝行该项检查并再次留下书面拒绝的签字。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患者的生命越来越垂危,不能再等了。

全院会诊 介入溶栓

24日一大早,在医务处的协调下,急诊科、呼吸内科、心内科、心外科、介入科、ICU、血管外科、妇产科专家参加会诊。听取病情汇报并现场查看病人后,所有会诊专家一致认为,该病人为“血栓性肺栓塞”可能性最大,必须立即做CTA检查明确诊断,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多学会专家会诊后,急诊科再次召集患者的直系亲属,告诉他们医院愿意举全院之力冒风险来救治患者,不希望孩子一生下来就没有母亲。

家属终于被医务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话所打动,同意行CTPA检查。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在程向东医生的带领下,拖着氧气瓶、转运呼吸机、监护仪和所有抢救药物把该病人送入急诊CT室,完成了CTA 检查。结果不出所料,肺栓塞,而且是一个更巨大的肺血管——右肺动脉主干梗塞。药物溶栓不奏效,需要立即进行血管内碎栓加栓溶治疗。

中午12点,急诊科主任张劲农教授带着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护士长,当班护士和护工团队共六人,又并携带呼吸机、监护仪、2个氧气瓶、注射泵、6条输液通道、除颤仪、心肺复苏机、吸痰器和抢救药物等将该患者转送至介入手术室。

介入科主任郑传胜教授和熊斌副教授顾不得饥肠辘辘,带领着他们的团队就上台。历经2个度小时的紧张手术,终于成功疏通了梗阻的肺动脉主干。术中经过也是万分凶险,患者一直是在呼吸机辅助通气和升压药的支持下维持生命,数次突发心率失常、血压降低,但都在急诊科和介入科专家的通力合作下,化险为夷,完成了手术。关键的治疗完成了,患者又在大家的护送下,转入综合ICU进行下一步康复治疗。由于患者缺血缺氧时间过长,多器官功能已经衰竭,综合ICU面临的也是一场艰巨的“硬仗”

重症监护 剥丝抽茧

转入ICU后,王静病情依然危重:神志浅昏迷,血压也不稳,双下肢水肿,少尿。考虑为肺血栓栓塞,急性右心衰,呼吸衰竭,心肺复苏后,急性肾损伤,肺动脉造影+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剖宫产术后,肝功能不良。

重症医学科尚游教授团队做了以下对策:抗凝治疗、扩张肺动脉药物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如:抗感染,抑酸,营养支持等。

25至27日,患者病情逐步稳定,神志逐步转为清醒、逐步减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呼吸机辅助呼吸。ICU行床旁即时超声检查发现:增大的右心逐步变小,室间隔反常摆动减弱。

28日患者神志清楚,血压稳定,停止CRRT治疗,小便量1750 ml,呼吸支持参数逐步降低。

29日,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导管,无明显不适,加用雾化吸入治疗

3月2日,神志清楚,自主呼吸平稳,经口进食,转心内科继续治疗。

易栓筛查 寻找元凶

王静的病情暂时稳定,但导致她出现静脉栓塞的元凶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进一步精确诊断患者病情,在医管部门协调下,25日,举行了第二次全院大会诊。医务处、急诊科、妇产科、血液科、介入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心外科等科室参加。 主要讨论内容:术后抗凝与止血、退乳、肺部感染等问题。

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疾病研究所胡豫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始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发现,王静属于易栓症患者。胡豫教授介绍,易栓症是一种多基因-环境因素引起的血液高凝、容易发生血栓形成以及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易栓状态导致的血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我国和西方国家人口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血栓形成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涉及临床医学多种学科,危害广泛而严重。例如:骨科妇产科手术后易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心内科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和呼吸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出现的肺栓塞;妇产科的习惯性流产、不良妊娠;肿瘤科患者反复多部位血栓形成;儿科的新生儿巨大血栓形成和暴发性紫癜;胃肠肝胆外科常见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神经内科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肾内科肾病综合征患者易出现的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尽管目前有关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当血栓形成患者就医时,血栓往往早已形成并导致了血管栓塞,而这些脏器阻塞后再治疗效果不佳;此外易栓症往往由于病因不能得到及时明确,常影响正确的预防及治疗,从而导致严重的血栓事件反复发生。因此,易栓症的诊疗重点在于早期诊断。

恢复顺利 分级转诊

3月2日,患者转入心内科治疗。患者入心内科时,当时存在的核心问题主要有:1)急性肾功能衰竭,虽然已暂可不依赖透析治疗,但患者尿量仍少,血肌酐水平仍高,肾功能恢复仍需较长时间。2)肺功能损害,患者CT检查显示多发大面积肺栓塞、肺梗死、肺不张、肺部感染及胸腔积液,虽然已脱离呼吸机辅助呼吸,但肺部恢复及康复仍需时间。3)仍需继续针对深静脉及肺部血栓进行抗凝治疗、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及症状控制治疗等。

经过心内科4天的积极治疗,患者现症状显著改善,心肺功能及肾脏功能指标逐步改善,精神心情明显好转,全身状态正在进一步恢复改善之中。于3月7日转回协和洪湖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MDT多学科团队的胜利 媒体关注

协和医院副院长胡豫教授介绍,MDT(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是通过多学科专家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协作诊疗模式,以病人为中心和以多学科专家组为依托诊疗模式的有机结合,保障病人得到最规范的诊疗方案,是目前国际上对疑难重症疾病的先进诊疗模式。

协和医院近年来依托综合性大医院的多学科优势,已建立起胸痛单元,胃肠道疾病,血栓与止学、骨质疏松等多个疾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3月8日,本地多家媒体对我院救治静脉栓塞产妇这一事件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宣传部 医务处)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