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全国首例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切除盆腔神经肿瘤手术实施
2016-05-18 阅读量:
分享:

近日,骨科医院和胃肠外科团队用达芬奇机器人,联手为患者王某摘除神经肿瘤和血管瘤。

来自武汉的小伙今年26岁,他盆腔内长出来一个鸽蛋大小的神经肿瘤,肿瘤位于盆腔深处、骶1椎体右前侧,起源于腰5神经根。多年来腰痛,腿麻一直困扰,工作学习都受到影响。寻医问诊找到了协和骨科医院的邵增务教授。经过术前检查,邵教授还发现患者合并腰2椎体血管瘤。如何能尽量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经过和胃肠外科蔡开琳教授会诊讨论,决定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技术(PVP)处理椎体血管瘤,然后再用达芬奇机器人切除盆腔神经肿瘤。

手术当天患者局部麻醉,首先邵增务教授采用PVP技术,娴熟地进行脊柱穿刺、取病理活检、建立工作通道、骨水泥填充,仅仅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腰椎血管瘤的经皮微创手术。随后,胃肠外科的蔡开琳教授、夏泽峰副教授和骨科邵增务教授精诚合作,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完成盆腔神经肿瘤的微创切除。在人-“机”精妙的配合下,手术进展很顺利。“达芬奇”的手比绣花女还要灵活,不仅可以自由旋转540度,还能在手腕向下弯曲90度后再自由旋转540度,这使得其完成复杂、精细的操作比人工手容易得多。只要接到指令,它就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自由穿梭。手术机器人的稳定性好,克服了人工手容易颤抖的缺陷,并且精确到位,内窥镜的自由旋转也很好地去除了传统手术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区域,机器人手术的创面及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手术。这位患者成为全国首例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切除盆腔神经肿瘤的幸运之人。运用PVP技术在半小时内就解决了困扰患者数年的腰痛、腿麻问题。术后仅6小时便可下床活动,显著缩短了术后康复周期,患者及家属非常满意。

手术结束后邵教授感慨地说:“以前,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也需要在手术台前站立操作数小时才可能完成这类肿瘤的切除,手术创面大,恢复周期长。术中还有可能突发各种难以避免的风险,如大血管的破裂、重要神经的损伤及输尿管的损伤等等。而今天手术医生只需要坐在手术室一角的机器人操作平台前,通过手柄控制机器人腔镜臂和手术器械臂,就可以精准地控制机器人在患者盆腔内做出分离、切割、电凝、缝合等复杂的操作,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直接将器械深入患者体内进行手术的概念。微创技术给现代外科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这次两场接力手术,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精准、安全、创伤小的特点。(浦飞飞 杨晓霞 陈婷)

骨科邵增务教授、胃肠外科蔡开琳教授术中操作达芬奇机器人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