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伍钢/杨坤禹教授研究团队在著名国际肿瘤学期刊Lancet Oncology(IF=35.39)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utcomes,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COVID-19 within Hubei, China: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中国湖北恶性肿瘤患者感染COVID-19的临床特征、结局和死亡危险因素: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建立了2020年1月13日-2020年3月18日在湖北省内9个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收治的205名恶性肿瘤合并COVID-19的住院患者的临床信息数据库,并对患者临床特征、临床转归、实验室检查、治疗和结局等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
由于恶性肿瘤消耗、患者营养不良状态以及抗肿瘤治疗等原因导致肿瘤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使恶性肿瘤患者成为新冠肺炎大流行风暴中的“脆弱人群”。理论上讲,免疫功能降低会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对新冠肺炎更易感,罹患新冠肺炎后的危重症比例更高。但之前并无大样本临床研究报道该类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后的临床特点、结果和死亡相关高危因素。本研究从新冠在肿瘤人群中的研究空白出发,结果表明肿瘤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预后不佳,其中以血液系统肿瘤的患者表现更为明显,在182名有完整肿瘤治疗病史的患者中,31名在罹患新冠肺炎前4周内接受化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是其他患者的3.51倍;由于女性高发肿瘤乳腺癌、甲状腺癌和宫颈癌的新冠肺炎死亡率较低,因此,男性肿瘤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后的死亡风险是女性患者的3.86倍。
本研究从多维度,多亚组证实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新冠肺炎具有高病死率的特点,在COVID-19大流行中该“脆弱人群”应被给予及时和充分的关注,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应谨慎合理地安排抗肿瘤治疗。该研究同时提出了肿瘤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另外,文中也指出了该研究样本量的局限性,并提出患者病程中新冠肺炎抗体、核酸、肿瘤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值得深入探讨。
在同一期,我院胡豫教授应邀就相关论文撰写的评论文章“Poor clinical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也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同步发表。该文综合分析了近期发表的数篇肿瘤患者合并新冠肺炎文章中的数据,指出患者如果近期接受过抗肿瘤治疗,其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是总体人群的4倍;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会导致患者危重症新冠肺炎风险升高3.29倍。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合并肿瘤的新冠肺炎患者预后显著变差。但是胡豫教授也特别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导致很多肿瘤患者,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很多进展迅速的肿瘤,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会在等待治疗过程中出现疾病进展、复发和死亡。因此,应评估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抗肿瘤治疗情况下疾病的进展风险,对于疾病进展迅速的肺癌、胰腺癌、白血病、高侵袭性淋巴瘤等,应给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疾病进展风险较低的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等,可考虑延迟治疗。
我院发表的上述两篇肿瘤患者合并新冠肺炎的重要文章将有助于国内外同行深入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肿瘤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后的临床特征、预后和转归,加强疫情期间肿瘤患者的分层管理。(肿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