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谢明星教授、胡豫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发表论文揭示新冠肺炎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相关性
2020-05-20 阅读量:
分享:

5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谢明星团队、血液科胡豫团队联合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黎明团队,在国际顶级心血管学术期刊《Circulation》(IF 23.054)在线发表论文“Deep vein thrombosi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Wuhan, China: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该临床研究率先通过超声影像检查明确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高达46.1%,采用CURB-65评分、Padua prediction评分及D-二聚体建立预警模型,预测DVT的敏感性为88.52%,特异性为61.43%。合并DVT的COVID-19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DVT的患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住院患者DVT的发生率(图1,图2,图3)。

图1:超声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

图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时间分布。

图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生存情况分析。

在此次新型冠肺炎的应急行动中,协和医院西院集中收治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协和医院超声科谢明星教授团队第一时间将超声应用到临床抗疫一线,利用超声影像设备可移动进入重症与危重症病房的独特优势,深度参与重症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完成COVID-19患者筛查3608人,发现COVID-19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异常增高,与此同时,血液科胡豫团队及北京援鄂医疗队张黎明教授团队在临床一线工作中,亦发现几乎所有的COVID-19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紊乱,部分患者缺氧状况与肺炎严重程度不符,甚至出现个别患者下床活动猝死等现象。根据连续临床观察和初步统计分析,团队大胆推测部分COVID-19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甚至出现猝死,可能原因为肺栓塞。经团队多次沟通讨论,果断决定进行COVID-19患者合并DVT相关研究,同时积极在全院推广DVT预防策略,使得这场猝不及防的抗疫“遭遇战”,演变为多兵种合成的规范科学体系作战,并逐渐获得控制患者转归的主动权,大大降低了协和医院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该鄂京合作团队亦向全球医疗界重点推介了本研究结果,为降低中国乃至世界COVID-19患者病死率提供了重大帮助,贡献了中国力量!

在此次新冠肺炎战疫中,科技攻关发挥了重大作用,武汉协和医院作为此次收治COVID-19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积极组织超声影像科、血液科等优势专科力量,发挥床旁超声、血栓与止血方面的优势,联合北京等国家医疗队,将科技成果转化至临床一线救治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超声影像科)

原文链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6702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