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单位合作,中国医科大学滕卫平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最新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在线发表,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数据。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孙晖教授团队参与了该项重要研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代谢紊乱,导致人体胰岛素不敏感性,胰岛素缺乏和生物学功能受损。由于该疾病的高患病率以及相关的残疾和死亡率,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健康问题。中国的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迅猛增长,从1980年的0.67%增加到2013年的10.9%。但是,2013年后中国糖尿病的发病情况,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数据。另外,中国于2013年实施了多项重大的医疗改革。全国开展了包括预防,筛查,诊断和管理在内的糖尿病总体人群防控项目,使中国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发生了多个层次的转变:治疗场所从大型综合医院转移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控策略从简单的临床治疗转变为三级预防,治疗策略从简单的控制血糖调整为体重、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综合管理。在实施上述改革举措之后,目前中国糖尿病的防治现状如何仍存在诸多未知。
该研究使用2015年至2017年全国代表性的横断面数据,抽样调查了75880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人群,作为中国大陆人口的全国代表性样本。根据201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诊断标准,该人群中总糖尿病患病人数(n=9772),患病率分别为12.8%。其中包括已知糖尿病患者4464人(患病率6.0%),新诊断的糖尿病5308人(患病率6.8%)。糖尿病前期患者27230人,占总人数的35.2%。在5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男性中,总糖尿病的加权患病率较高。31个省的总糖尿病患病率从贵州的6.2%到内蒙古的19.9%不等。在五个调查的民族中,汉族人群患糖尿病的比例最高(12.8%),而回族人群则最低(6.3%)。使用WHO标准,总糖尿病的加权患病率(n = 8385)为11.2%。从2007年到2017年,中国成年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略有上升。该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仍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针对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疾病的相关研究。在国内率先构建了能反映我国营养变化模式的追赶生长动物模型,从不同饮食配方及追赶速度等方面对追赶生长的基本生理指标进行了观察,并多方面评估了营养变化对代谢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近十年来,内分泌科承担了多项大型临床流行病学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研究的肥胖大型队列及数据库体系的建立与共享项目、国家卫计委中华医学会行业基金资助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REACTION study)、国家卫生部科学基金的甲状腺疾病和碘营养状况的全国调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代谢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技术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共同建立了协和内分泌科对代谢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临床干预及流行病学的多层面一体化的科学研究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即为其中的重要部分。(科研处、内分泌科)
原文.pdf
专家介绍:

孙晖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曾任武汉江汉方舱医院院长。中国医院协会医医疗质量专业委员会医务学组委员,湖北省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专业学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研课题11项,在权威期刊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研究项目获湖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