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要闻
我院牵头7项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25-01-06来源:科研处 阅读量:
分享:

2025年1月6日下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洪山礼堂举行。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议,省政府决定,对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共授予337项(人)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我院牵头完成的9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其中,黄恺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代谢异常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荣获202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金阳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胸膜疾病诊疗关键技术及产品创新研发和应用”、兰晓莉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肿瘤精准诊疗新型核素分子探针与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张玉教授牵头完成的“当归多糖药用价值开发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杨操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脊柱退行性疾病创新阶梯治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陶娟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重症炎症性皮肤病精准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及临床应用”、刘国辉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难愈性创面外科精准治疗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瑞教授完成的项目“基于‘炎-癌’转化理论的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刘加荣教授完成的项目“龋源性牙髓炎的感染控制技术及临床应用”分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十四五以来,我院牵头荣获各级科技奖励9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22项。4人次分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中华医学会等社会奖励一等奖8项,青年科技奖13项(人)。

协和医院深化科教融合、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科建设、学科发展,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科交叉、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接,探索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途径。出台《协和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施细则》《协和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协和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激励政策(试行)》,涌现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奖项目

代谢异常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完成人

心血管内科 黄恺教授团队

糖脂代谢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即NAFLD、肥胖等)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等)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我国居民的危害极大。项目团队长期聚焦代谢性异常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深入系统研究其发病机制,找到了一系列在上述疾病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调控分子及潜在治疗靶点。项目阐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异常疾病发生的重要潜在干预靶点;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的炎症和内皮细胞功能调节的重要新机制;解析全长小鼠主动脉不同部位的细胞亚群分布,找到腹主动脉瘤好发的血管平滑肌亚型以及在发病中核心调控因子。这些成果为我们认识代谢异常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重要理论基础,也为该领域新药研发提供了一系列新的思路及靶点,推动了我国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学科发展。




     

技术发明一等奖

获奖项目

胸膜疾病诊疗关键技术及产品创新研发和应用

完成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金阳教授团队

团队在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等项目资助下,依托教育部生物靶向治疗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肿瘤靶向生物化疗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呼吸重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发明胸膜疾病精准鉴别诊断及靶向生物治疗新方法,显著提升了诊疗效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发明了基于胸水代谢组学的胸水鉴别诊断新方法及检测试剂盒,实现了结核性与癌性胸水的快速精准诊断;首创良恶性胸水“数智化”无创快速鉴别诊断方法,解决了胸水临床便捷、高效诊断难题;基于高通量测序发明了微量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及其突变靶点的创新检测技术、试剂盒和装置,广泛应用于临床疑难病例诊断取得显著效果;发明了肿瘤细胞微颗粒包载代谢抑制剂及其介导的肺癌靶向生物治疗方法,取得明显疗效。


技术发明一等奖

获奖项目

肿瘤精准诊疗新型核素分子探针与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完成人

核医学科 兰晓莉教授团队

核医学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有效方案,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放射性药物匮乏,存在精准诊断难、长效治疗难、标准评价难等技术瓶颈。项目团队围绕肿瘤精准诊疗的核素分子探针研发及应用的关键技术,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并转化临床:创新研发靶向黑色素探针18F-PFPN等12种新型核素探针,实现小于2mm微小转移灶的精准可视;发明谷胱甘肽响应型自组装及基于仿生膜的核素治疗探针,在肿瘤滞留时间延长4倍,中位生存期延长1.8倍;独创模块化双探头PET微流控放射生物分析系统,将探针筛选效率提高12倍。项目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30件,发表论文129篇,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38家大型医院推广应用,4万余例患者受益,实现了核医学技术在恶性肿瘤精准诊疗的跨越式提升。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当归多糖药用价值开发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完成人

药学部 张玉教授团队

当归多糖(ASP)具有安全低毒、活性突出的特点,但因提取工艺复杂、体内过程不明、作用靶器官未知等难题,限制了其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经过20余年努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构建了ASP制备工艺、体内示踪、药理药效研究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包括创建绿色高效的ASP提取工艺并解析其结构,研发ASP多模态示踪技术并首次阐明体内吸收代谢过程,明确ASP的效应靶器官并拓展新药理活性,开发“药载双功能”ASP药物制剂实现减毒增效的作用。项目成果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其中1项成功向企业转化,已在13家大型三甲医院和6家制药企业推广应用,带动湖北本地当归种植,积极助力我省乡村振兴事业,推动国家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脊柱退行性疾病创新阶梯治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完成人

骨科 杨操教授团队

脊柱退行性疾病居世界致残病因之首,其中脊柱退变所导致的腰痛、颈痛分别居疾病负担的第1位和第2位,是造成人类健康寿命损失的首要疾病。团队在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资助下,围绕脊柱退变的发病机制及早期干预策略、脊柱外科关键技术改进、脊柱内植入物结构与功能特性改良等关键难题持续攻关,创建脊柱力学病因针对性防治体系,实现脊柱退变早期干预;创立脊柱手术新术式,降低脊柱退行性疾病中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创新高性能脊柱内植入物,促进脊柱融合,加速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康复。相关技术在全国100余家大学附属医院及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实施,累积临床应用超过10万例,引领脊柱外科学及脊柱退行性疾病诊疗高质量快速发展。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重症炎症性皮肤病精准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及临床应用

完成人

皮肤与性病科 陶娟教授团队

项目组对“重症炎症性皮肤病精准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及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绘制了重症炎症性皮肤病区域免疫微环境图谱,揭示了T细胞网络失衡促进皮肤炎症的新机制;发现了重症炎症性皮肤病的风险因素及临床标志物,建立了早期精准预警预防体系;建立起重症炎症性皮肤病精准治疗及修复新技术体系,显著降低重症药疹的死亡率。该成果在国内30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带动了我国重症炎症性皮肤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该领域的进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难愈性创面外科精准治疗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

完成人

骨科 刘国辉教授团队

难愈性创面病程长、治疗难度大且易复发,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甚至可导致截肢、死亡等严重后果。外科精准治疗难愈性创面亟待突破发病机制靶点干预/高效修复敷料研发/精准治疗体系建立等技术瓶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卫健委重大疾病科技防治计划等项目持续资助下,依托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等平台,在难愈性创面治疗新机制、新材料及新临床外科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突破:揭示难愈性创面“神经-免疫-血管生态位”修复机制;创新多功能水凝胶促进难愈性创面修复策略;构建个性化临床难愈性创面外科精准治疗体系。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15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牵头编写指南/专家共识4部,出版专著6部。项目成果在国内82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推动我国难愈性创面治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