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帮孩子预防缺铁性贫血
2011-09-19 阅读量:
分享:

武汉晨报讯在门诊常常有家长述说:自己的宝宝比别人家的孩子面色差、不够活泼、食欲下降,甚至常常烦躁不安。医生建议查血象后多显示有程度不同的贫血,进一步检查发现宝宝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生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因体内的铁不能满足小儿生理需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我国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相当高,约为30%左右。

特别是下列宝宝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①6个月~2岁的婴幼儿;②早产儿、多胎儿、低出生体重儿;③人工或混合喂养的4个月内的婴儿;④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小儿;⑤患慢性或感染性疾病的小儿,如小儿经常腹泻、有消化道畸形,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致铁吸收不足;⑥妈妈孕期或哺乳期有严重贫血的宝宝。

如果您的宝宝有以上高危因素,在生活中常出现下列现象,应当引起注意:皮肤、黏膜及甲床苍白、蜡黄色;或食欲减退、恶心、腹胀或便秘等;偶有舌炎、舌乳头萎缩等;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性情易激动等;较大小儿可诉说有头痛、昏眩、眼前有黑点或耳鸣等;宝宝抵抗力差,容易患病。

预防缺铁性贫血应从怀孕开始注意补铁。出生后尽量母乳喂养,如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选用强化铁配方奶喂养,并及时添加辅食,4个月以后可逐渐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猪血、瘦肉、黑鲤鱼、虾、海带、紫菜、黑木耳、南瓜子、芝麻、黄豆、绿叶蔬菜等均含有丰富的铁质,动植物食品混合吃,会增加铁的吸收率。

如宝宝贫血严重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药物补铁。(转自2011年9月14日《武汉晨报》 采访儿科陈燕)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