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医改正向纵深推进。是否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人们判断医改成效的重要标准。
心脏病诊疗,武汉原本在全国并不声名显赫的医疗领域。近年来,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三大心脏病诊疗中心鼎立江城相互角力,不经意间推动武汉崛起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心脏病诊疗高地。
一个专科、三家医院、千余名医护人员,市场化的竞争为“看病难、看病贵”开出了一剂另类药方。
悄然崛起成为国内心脏病诊疗高地
2月22日,武汉协和医院宣布,为一名出生仅22小时的严重心脏病患儿李毛毛(化名)成功手术。目前,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可自主呼吸、进食。据悉,李毛毛由此成为我省最小心脏手术患者。
和李毛毛一样,在武汉“救心”的患者每年就达数万人。2011年,我省心脏外科手术总量约11000例,心脏介入手术总量3万余例,手术量名列全国前茅。
而在1999年,全省心外科全年手术量还不足800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省心脏介入一年仅有千余例。
不止手术量翻番,更引人注目的是,三家医院里那些拼出全国版图的南腔北调,患者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及欧洲、泰国、印尼。
高地崛起在技术。1999年,心脏搭桥、重症瓣膜和复杂先心手术在汉均未普遍开展。如今,三大类心脏病先心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在汉均可治疗,高端手术渐成常规,诊疗水平不逊北京、上海。
不少手术还开全国先河,心肝联合移植就是其中之一。去年11月,随州小伙小刘在协和医院接受了心肝联合移植,成为我国内地首例、亚洲第三例心肝联合移植手术。近3年来,该院完成心脏移植手术50余例,成功率达100%。同类手术,同济医院去年也完成15例,位居全国第三。
心内科技术同样突飞猛进。目前在全国各大医院普遍开展的“射频消融术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就是人民医院专家开创的。
悄然间,武汉崛起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心脏病诊疗高地。
“鲶鱼”入汉激活一池春水
武汉,如何崛起成心脏病诊疗高地?
十余年前,许多心脏病手术在汉尚未开展,一些经济条件尚好的患者只得求医北京或上海。
1999年,全省第一家大型民营心脏专科医院———亚洲心脏病医院悄然进入江城。由于与其他大医院迥然不同的体制,亚心一开始就选择了商业化运作医院。
在经济学家看来,价格是市场竞争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亚心首先在价格上做起了文章,打破了此前的平静。
2000年5月,亚心对“房缺”、“室缺”两种简单先心手术限价,收费比其他医院平均低数千元,点燃了武汉“心战”烽火。
从此,江城的心脏病诊疗市场再也没有平静过。
2001年,协和医院发起攻势,宣布心脏外科所有手术降价30%,下调幅度之大全国罕见。此后,更多医院加入新一轮“心战”。在人民医院,介入手术的国产支架使用比例达90%,每例手术有望低至2万元。
在使出价格手段的同时,新来者还在医疗质量上大展身手。
作为民营医院,亚心成立之初就定位高端。运用经济手段,亚心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心外科专家朱晓东出任院长,技术看齐国内最高水平。
“鲶鱼效应”再次显现。
协和心外科每年选派3名医生到欧美学习一年以上、邀请5位国内外顶尖心外科专家来院讲学、示范手术,以保持技术水平国际一流。人民医院心内科大手笔引进、培养高端人才,诊疗技术比肩国际水平。如今,协和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人称“心外第一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江洪教授与“中国房颤消融第一人”、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齐名,被誉为“南江北马”。
价格锐降患者医院双赢
数轮降价后,武汉心脏病治疗费用降至全国最低。
降价让医患都笑开颜。首轮降价后,协和医院心外科当年就做了700余台手术,占全省心脏手术的一半;亚心则步入盈利时代。去年,全省心外科手术量和介入手术量分别比十余年增长十几倍和几十倍。其中,半数手术由三大医院完成。
激烈竞争让武汉在此领域极少过度治疗、滥用耗材。
协和心外科和人民医院心内科的药占比(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和30%。目前,我国多数三级医院药占比约为40%至50%。
严控质量,降低医疗费,缩短住院天数。目前,协和(心外科)、人民医院(心内科)、亚心(包括心内和心外)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3天、7.8天、9.8天,都少于国内同类医疗机构。
位列“四大家”医院,协和医院、人民医院长期未纳入医保。参保市民到“四大家”看病必需先进定点医院,再办理转诊手续。 激烈竞争之下,2010年起,协和心外科和人民心内科不约而同地向医保患者敞开大门。
过去要到上海、北京求医的患者,如今大多留在本地。作为全国先心病外科治疗副主委,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表示,我省现可以开展各种低龄、低体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十多年间,伴随着射频消融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省内至少有数万名患者受益,仅在人民医院就有上万人彻底摆脱房颤的麻烦。(记者 江卉 通讯员 黄冬香 杨番 陈露 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