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娘胎里生下来仅22小时就又上了手术台,进行复杂先心病矫形手术,医务人员的分秒必争终于创造生命奇迹,术后第三天,这名“情人节宝宝”睁开了眼睛。目前,小家伙生命体征稳定。
今年2月14日这天,对于洪山区32岁的李先生夫妻俩来说绝对是惊心动魄,永生难忘的日子。当天下午4时,宝贝刚刚呱呱落地,就面色发紫,不停地呼噜,经检查其血氧饱和度偏低,立即被转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室。
宝宝为何此前没有查出异常?据李先生介绍,妻子孕期一直注意产检,在某区妇幼保健院就做过两次,后为生产方便,决定挪到离现在住址更近的省妇幼,然而在此进行的产前最后一次彩超,因羊水过多,医生并未发现小小的心脏里已暗藏危机。
在该院新生儿ICU,专家通过心脏彩超这才发现,这名足月出生,重2500克男婴患有较罕见的大动脉转位等严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时是由母体来供氧,而脐带一断,如不及时手术,会因缺氧随时性命不保。
医务人员一刻也不敢怠慢,迅速通知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在急救车里,医生一面注视着插管的男婴,一面“握皮球”输出供氧,监视屏显示此时的血氧饱和度只有50%。
孩子竟合并有四大心脏病
14日晚10时,李毛毛平安到达协和医院心外科ICU。15日一早,该科董念国主任迅速召集专家组会诊,确定了孩子竟合并有四大心脏病:大动脉转位(主动脉、肺动脉与左、右心室连接完全错位),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关闭不全。
因主动脉和肺动脉长错了位置,身体里的血液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到肺里进行氧合,幸好房缺、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是生命的唯一希望,全身的血液就是通过这个几毫米的管路流到肺里氧合,交换血流,孩子方能暂时存活。但是这条小路随时会闭塞。如不及时扭转这个畸形的血液交通,孩子剩下的生命只能以分秒计算。
15日下午2时,李毛毛被送入手术室。此时距他出生仅22小时。
1毫米冠状动脉移栽最难
新生儿的心脏小如鸽子蛋,血管更是细密如丝。手术在放大2.5倍的显微镜下进行。建立体外循环后,董主任将错位的主动脉和肺动脉缝回正常位置,将冠状动脉移栽到主动脉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比起大动脉转位,这项移栽的活绝对难度更大。
新生儿的冠状动脉直径仅1毫米,要从原右心室发出的出口拉到左心室出口,若拉紧了,冠状会被牵拉、受力,若拉松了,会拉折、成角,这将引起致命的心肌梗死。此外,还必须考虑的是,这是在心脏停跳情况下手术,若待心脏动态跳动时位置会随时变化,所以,移栽的力道就显得极为关键。
移栽后,还须在这1毫米的冠状动脉上进行缝合固定,寥寥几针考量的眼手协调不言而喻。随后,董主任还一并修补了未闭的动脉导管和房间隔缺损。历时4个小时后,手术宣告成功。
三天后,李毛毛也脱离呼吸机,开始自主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都趋于正常,不过后期感染关仍是最大难关。据悉,他也成为中南地区年龄最小的心脏手术患儿,在全国仅次于上海一名出生后11小时的患儿,位列第二。
手术为何不能等孩子大点
过去,有不少心脏病患儿的家庭寻医问诊时,总被告知“孩子长大点再做吧,太小了怕不能承受手术”。为何如今越来越小的宝宝推上了手术台?
中国医师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先心委员会副主委董念国教授介绍,心脏病的治疗原则首位就是病情,不应受年龄、体重等限制。如心脏大动脉转位非常凶险,发病率占先心病的5%至8%,患儿一周内死亡率为60%,一个月内自然死亡率为90%,实施“极速手术”刻不容缓,这对于手术技术、体外循环、麻醉等要求颇高,如今这些小毛毛的手术越来越多,也说明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去年该科实施的3岁以下心脏病手术就达1200余例,其中复杂先心的约为600例。2010年,该科还与产科建立了“一站式”救助体系,即产检时若发现先心宝宝,马上与家属联系登记,确保出生后及时干预,这种方式两年来至少挽救了5名患儿。(文/记者 祁燕 通讯员 黄冬香 涂晓晨 吴惠亮 图/记者 熊波)
《楚天都市报》: http://hbrb.cnhubei.com/html/ctdsb/20120223/ctdsb1659261.html
《楚天金报》:http://hbrb.cnhubei.com/html/ctjb/20120223/ctjb1659670.html
《湖北日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20223/hbrb1659165.html
《长江日报》:http://cjrb.cnhan.com/
《武汉晨报》: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12-02/23/content_4966431.htm
《健康报》: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75965&cat=09C
大楚网:http://hb.qq.com/a/20120223/001062.htm
新浪网:http://hb.sina.com.cn/health/sljb/2012-02-23/4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