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黄冬香 涂晓晨 摄影 崔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董念国同志长期以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一致好评,连续荣获院级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并带领心外科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心外科工作是一个风险高、劳动量大的特殊医疗科室,董教授常告诫下级医生,即使一个非常细小的疏忽的代价可能就是患者的生命,临床工作来不得丝毫马虎。“具备宽广创新的思维,不做简单的开刀机器。”董教授这样“苛求”自己,也这样激励学生。从医二十几年来,董教授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忘我的工作精神、高尚的医德医风,深受广大患者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现在董教授每次门诊都是水泄不通,甚至半夜两三点患者就来排队等候挂号。
十年前科室只能开展数量不多的简单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而现在一年可以实施近千台,且不受年龄、病种限制;绝大多数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都可获得治疗,填补了我省复杂性先心病手术的空白。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等复杂先心病占先心病15%,手术死亡率仅1.5%,远低于国内平均值,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在国家级复杂先心病继续教育项目中,进行了复杂先心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国际顶尖手术演示,取得圆满成功。2010年9月我科同日同时为一对年仅1岁9月的患罕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双胞胎患儿施行根治手术。术后“小双”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经全科共同努力,应用现代最先进辅助循环技术ECMO(体外膜式氧合器)辅助治疗13天,最终转危为安,一对病儿顺利出院。开创了我国婴幼儿ECMO成功治疗先河。多家网站全球现场直播并跟踪报道,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在国内外造成重大反响。
经过长期的临床工作,董教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小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经验,成为国内胸心血管外科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同时,在供心极其短缺的情况下,董教授带领心外科积极开展“边缘”供心心脏移植工作,采用“异地供心”、“ABO血型相符供心”移植,获良好近远期移植效果。并在国内创造2年内连续40例心脏移植成功、数次同日同时开展三台心脏移植的纪录。2010年大血管手术88例,占手术总量8%,夹层动脉瘤急诊血管置换术治疗效果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而随着微创心脏外科的迅猛发展,董教授高瞻远瞩,积极推进和开展富有更大挑战性的微创心脏手术,真正为患者着想,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
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行医,就享受行医的乐趣和自豪 !”他每天的工作都是紧张而繁忙的,工作时间每天超过10小时,每天要完成2~4台手术,即使看完门诊也是如此,在他的眼里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都一心扑在工作上。
在董念国教授心中,一个好医生具有高超的医术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清廉,这个在普通人心目中无比神圣的境界,在董教授那里却已成为了一种习惯。他以俭朴为宝,一向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真正按照“八荣八耻”标准要求自己。护士长已记不清楚帮董教授退了多少回“红包”,拒绝了多少次宴请。董教授对病人是极端的负责、关心,一颗心全扑在了病人身上。遇有危重病人,不管是不是他认识的,手术是不是由他主刀的,他都会守在旁边细致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措施,有时一守就是几天几夜。如果病情反复、不稳定,干脆就住在科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甚至十几天。科室有危重病人抢救,他总是随叫随到,无休息日、昼夜之分。有一个两个月的婴儿,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做了矫治术。但到深夜,病儿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病情加重。董教授急忙赶到医院,亲自指挥一系列抢救和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平稳,东方已泛白,来不及补个觉,董教授紧张而忙碌的一天又开始的。
作为一个从普通农家走出来的学者,董教授对病人有一种由衷的真情,尤其是贫困的病人,更多了一份自然的亲切。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阐释了一名医生的最高准则。有一个来自河北的患者,患有室间隔缺损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国内多家知名专科医院不敢给她手术治疗,最后找到董教授。他毅然接下了这个苦差事。通过仔细分析病情,再三研究,大胆而又仔细为其实施手术,最后康复出院。
在二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董教授就是这样把他整副身心献给了病人,每天都是在查房、手术、观察病情度过。“甘洒血和汗,誓为党增辉”。董教授就是这样永不疲倦的工作着,同事戏称他是“铁人”,他这种全心全意救死扶伤的精神深深打动科室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心外科支部建设成为了一个“奉献,团结,求实,进取”的集体中,也是协和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
注重科研,开拓创新
董教授在坚持日常临床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参加主持多项科研工作。近3年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一项、“86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主持国家教委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一项和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一项。作为分课题负责人,承担湖北省科委“八五”攻关、“九五”攻关、“十一五”攻关课题,参与教育部“121”、“985”工程项目。作为协作单位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危重晚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和提高新生儿及小婴儿外科疗效的研究。五项成果通过湖北省卫生厅、科委及卫生部鉴定,并四项获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编专著五部,成绩斐然。在主持国际大型学术会议时,国外专家对董教授的研究成果和意义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也有力证实董教授在本领域的研究水平。
与时俱进,管理有方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院的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医疗服务市场化趋势更明显,医疗市场竞争将更激烈。董教授指出,应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技术实力雄厚,专业基础扎实的优势,以婴幼儿先心病、复杂先心病、大血管疾病、心脏移植等作为突破口,积极收治专科医院无法治疗的危重、复杂病人,开拓创新、勇攀高峰,敢于勇于做大手术、高难度手术。2010年国家推行新农合先心病救治工程,董教授召集心外科领导班子反复研读国家政策、深入分析市场态势,主动联系各级部门,客观反映民众呼声,催生新农合的政策调整,争取到了更广阔的农村市场。同时,作为大型公立医院的医保试点科室,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指规范医保的临床路径,赢得相关部门的广泛信任和大力支持,医保患者不断增加,疗效显著;也明显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加深与媒体的合作,《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大楚网等等多家报刊媒体与心外科科保持长期良好合作关系。
热衷公益 爱心普及
目前心脏病发病率日益增高,许多心脏病患者由于经济困难得不到有效治疗。同时以董念国教授为首的协和医院心脏外科专家团队,决定开展多项爱心活动,救助心脏病患者。
2009年上半年的“百万援助爱心行动”,投入百万元为百名简单先心患儿“补心”;当年下半年的“冬季暖心行动”,为300名贫困心脏病患者减免250万元;2010年斥资百万启动“突破、感恩、回馈”活动,资助贫困冠心病患者;2012年2月6日投入500万元,启动“新年‘心’奉献”大型公益活动。
四年四度为心脏病患者减免近千万元,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公益活动引来各方高度关注。董念国教授说,“作为部属公立医院,更应强调公益性。心脏病尤其是先心病大多发生在贫困地区,这与病毒感染、农村环境以及孕期不注意有关。临床上经常看到有患儿因没钱治疗而放弃,我们感到非常可惜与难过。协和医院作为公立性医院,心外科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义务为农村贫困患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物简介:
董念国,男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兼副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先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中南六省副主委、湖北省主委,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全国委员、湖北省器官移植分会副主委,兼任国内多家权威期刊编委。近3年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国家教委回国人员启动基金1项和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作为分课题负责人,承担湖北省科委“八五”攻关、“九五”攻关、“十一五”攻关课题,参与教育部“121”、“985”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