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心哥”创百万分之八奇迹》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昨日记者再次来到病床前,听到了“裸心哥”的心声。
不敢外出 几乎没有同龄朋友
从小,父母就对黄荣明呵护备至。3岁前,母亲几乎寸步不离他。
9岁上学后,他也不敢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只能静静坐在教室,看着别人玩耍打闹。上完小学,他主动提出中断学业——他不愿母亲辛苦接送,也不愿再当“班里最特殊的那一个”。
21岁,黄荣明和妹妹一起来到广东打工。1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他双手紧紧护住心脏,连肩膀都不敢放松。第一次来到人山人海的大城市,黄荣明也很兴奋了一阵;但身体上的缺陷让他每天过得“如履薄冰”。
他不敢与人深交,怕人家会视他为怪物。即使酷夏,他也一定穿两件衣服;洗澡特意挑人少的时候;避免跟任何人有肢体接触;大家结伴出游,他想出各种理由推托;约他一起吃饭,他也屡屡谢绝。
渐渐的,也没人愿和他“一起玩”了。少了朋友,他心里最重的就是家人。一个月工资不到800,他也要省下400多寄回家,给母亲治病。后来他有了女友,当他坦白病情、露出怪异的心脏时,女友震惊得一言不发,黄荣明在她脸上看到了自己最害怕的表情。从那天起,两人没再说过一句话。
住进协和医院之后,黄荣明特别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他很清楚手术意味着什么风险,但他决心赌命一搏。他告诉记者:“我不想再像这样活着,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做不好,我想做个正常人。”
仔细观察黄荣明就能发现,他皮肤特别白,身体瘦弱,脚腕还不如壮汉的手腕粗。这个24岁的年轻男孩很少笑,习惯性低头含胸,不爱说话,声音小且吐字慢。
在一下午的采访时间里,黄荣明说得最响亮的一句话是,“父母伺候了我一辈子,如果我能好起来,一定要好好孝顺他们”。
过去的24年,黄荣明先活在父母为他制造的“保护罩”里,后活在自己制造的“伪装罩”里。他无法融入群体,不敢去爱,不敢大笑,没有能力保护家人,没办法享受生活。
所以他要搏一搏,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赌一把,延续这“百万分之八的奇迹”。
“裸心哥”下周手术
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副主任杜心灵见到黄荣明的第一眼,都是惊奇万分。杜心灵回忆,在协和心外科30多年的历史里,以前也仅收治过两例“裸心人”,其中一例还是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婴儿。该院成功为这两例患者进行了心脏手术,但由于通讯条件所限,这两例患者都失去了联系。
黄荣明病情复杂,手术风险大,但协和的专家们对手术依然信心十足。杜教授介绍,该院暂定在下周为黄荣明实施手术。根据目前的CT检查,黄荣明的胸腔被其他组织填充,心脏能否复位很难断定;医生需在术中观察,再确定是在体内修复,还是制作外保护罩护住心脏。
一天内收到8000元捐款
昨日,爱心纷纷向这个坚强的小伙子身边汇聚。
婆婆捐出四分之一生活费
昨日下午3时左右,一位银发婆婆满头大汗,来到病房。她手里紧紧攥着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张100元钞票,一直在问“哪位是黄荣明”。婆婆把钱递上来,说:“真不好意思,钱蛮少,只是我的一点心意,”
婆婆告诉记者,她姓董,今年62岁,家住江岸区堤角,是武汉市造纸厂的退休职工。中午她在晚报上看到“裸心哥”的新闻,小伙子的坚强、孝顺都让她心疼感慨。董婆婆每个月退休工资不多,平时很节省。为了帮助黄荣明延续奇迹,她尽力捐出100元,并决定亲自交给黄荣明手里。
午饭后,董婆婆转了两路公交,花了1个多小时,从堤角赶到协和医院,只为看看黄荣明,“给他打打气”。看着老人,黄荣明执意不收。董婆婆硬将钱塞过去:“这是我的心意,你不收,我会难过”。
阿姨逐层找上楼来捐款
不久,一位40多岁的阿姨气喘吁吁地走进病房,她手里拿着本报刊有黄荣明报道的报纸,见了黄荣明后,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500元钱递给父子俩。
阿姨说她姓余,住在钟家村,上午看了本报的报道,很想帮帮他。余阿姨是一位工人,每月的工资不多,只有1400元。上午看了报道,她特意请假赶过来。她不知道病房号,是一个个医生、一层层楼地问,才最终找到。“我想让他快点好”,余阿姨一边擦着满脸的汗水一边说。
面对记者的镜头,阿姨一直说不要拍她。“我捐的不多,不用宣传我。希望全社会都来帮助他,大家你一点、我一点,就能治好这个孩子。”
短短一天时间,已经有近8000元捐款,爱心正一点一滴地汇聚,共同努力让这位坚强小伙子的心脏早日“回家”。黄荣明的父亲黄保江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不少读者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儿子的病情和家庭状况,其中有2位分别捐款200元和500元。
黄保江委托记者转达对所有人的谢意,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记者 周晔 拱岩颜 姚笑 喻敏 通讯员 黄冬香 王迪
如果您有心帮助黄荣明,
请联系:13469993126
爱心账户: 中国农业银行
6228480051941878012
户主 黄保江
楚天都市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20317/ctdsb168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