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由头
热播剧《心术》激起层层涟漪,剧中展现的医生在临床中面临的很多两难处境让圈外人有所了解。其中,外科医生谷超华在患者家属未到场签字的情况下就进行手术,结果因患者死亡而被家属告上法庭,最后被迫辞职,再次将“先签字还是先救人”的问题展现给我们。
其实这不是一个新话题。2007年在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发生的肖志军拒绝签字致孕妇死亡事件,就曾引起极大反响,医务界对该话题也进行了讨论。这个话题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涉及法律层面,还引发出如何看待医学的本质、怎样处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医患关系是医疗的核心等令人思考的话题。
避免医患矛盾关口要前移
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 董念国
《心术》中反映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让每个人都很尴尬的问题。对于危重病人是先积极治疗还是等待家属签字后再治疗(其中需要承担贻误治疗的风险),我的想法是日常就要建立预警机制,把可能产生医患矛盾的关口前移。
在心脏外科中,很多复杂先心病和大血管手术都是急诊。患者的生命以分秒计算,需要医生和患者家属在瞬间做出生与死的判断和决策,由不得再去精细地评估。这时候,如果没有医患间的充分理解和信任,患者是很难闯过难关的。
协和心外科患者群里有个“新心会”,是心脏移植患者自发组织的互助会。这个互助会的会员,在术前、术后给心脏移植患者帮助,普及心脏病科普知识,减轻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也定期开展讲座,和患者互动。这样,患者了解了疾病本身,也对医生要做的事有了基本的认识,信任就从这里开始建立。
目前,国内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信任,患者家属认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患者患什么疾病,医生都应该治好,如果治不好,就是医生有错,他们不相信医生已经努力了。但是对于病人应该如何治疗,从专业角度讲,医生最有发言权。但是患者家属,包括社会上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怀疑。
我认为,要遵守让病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应该选择先救人,但是的确有不少医生因为害怕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而选择了遵守法律。比如,前几年一孕妇家属拒绝签字手术,造成孕妇和孩子都去世的事件,难道医生不知道应该手术吗?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敢做?当然,让医生处于“先签字还是先救人”的两难境地,发生的几率毕竟很小。
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理解,多一份信任。医生尽自己的努力去拯救患者,患者家属也要相信医生会尽力。我想那时候所有的矛盾都不再是矛盾。
以上报道由本报记者吴卫红 罗 刚 王 宁 特约记者涂晓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