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健康报:提高健康素养 医生请动起来
2012-05-14 阅读量:
分享:

体会篇1

坚持做科普 天地无限宽

武汉协和医院皮肤科教授 冯爱平

做医生,不仅仅是看病,还要担负一点社会责任。有很多时候,仅解决病人的痛苦是不够的,还需要交心,甚至从多个方面帮助他们,才能消除病痛。我曾接诊一位50多岁的妇女,哭诉着说自己患尖锐湿疣,医生简单地解释是性病,老伴气得要跟她离婚。我跟他和老伴解释后消除了误会,并写了一篇科普文章《医生一句话,险些棒散一对老鸳鸯》,不仅揭示了这个疾病的发病原因,也警示我们医生说话要客观科学。很幸运这篇文章还被当时的长江日报评为一等奖。

科普文章不是杜撰出来的,它更多的是在临床中接触的大量事例,病人所面临的同样困惑,你需要用通俗的话语和形象化的比喻去总结和提炼,去解释,让一个外行看得懂,很快记住。比方说如何揭示艾滋病的窗口期,我就用标题《当心艾滋病病毒从窗口溜进来》,很简单地把病人从接触感染后到容易查出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这个时期说明白,让人知道在艾滋病没查出的这个时期(窗口期)同样会传染他人。

写科普也能督促你去学习和提高。写科普并非简单地把某种现象说说就行了,有很多时候我们还得去查阅文献和资料。因为科学发展得很快,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我们不一定知道,了解后要想想怎么组织和怎么用词,不能用自己专业的语言了事。比方说灰指甲(甲真菌病)有包药、外涂和内服药治疗的,现在有激光照射等方式。你必须了解,才能让病人或信息不灵通的医生获得这些信息,这无疑多了一种选择。

写科普,要用生动的事例和感人的故事来解释和揭示医学现象和问题。其实,我们每天从病人那里都能获得很多故事,只要稍稍加工和整理就行了。比如我用的标题有《男朋友送的一双鞋让她得了灰指甲》、《幽幽怨妇 十年粉底遮盖灰暗“阴影”》等,让毫无医学背景的人一看就懂,并能在和朋友聊天时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现在,临床医生很忙,多数人感兴趣的是科研和发表论文,因为这对自己升职和出名等有好处。科普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和好处,还要花很多精力。我有时也这么想,但这么多年来的坚守,使我结识了许多朋友,收获了许多乐趣,获得了很多奖励,成为许多科普杂志和报刊的特约撰稿人,还是中央保健局和北京医院主办的《保健医苑》的编委,从前辈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想到我们的老师——裘法祖老先生等一手创办的《大众医学》科普杂志还一直那么有影响力,我还一直是撰稿人,就会感到自豪和欣慰,毕竟老先生的精神我也有了一点传承。我在自己的“好大夫网站”上也写了很多科普文章,点击量超过200多万次,我每天必须花两个多小时义务回答病人的提问。我会坚持下去,就像我一直想努力做一名好医生一样,能给病人和大众带来健康和快乐,是我毕生的追求。

体会篇2

奉献精神至关重要

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侯晓华

著名的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为什么物理学家或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竟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呢?这里所说的不仅是为《科学美国人》写文章,也不仅是教本科生入门课程,而是真正尽力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对一般公众的讲演,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绝对需要科学。而医学科学是对人体本身和疾病进行研究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时候更被人们重视和接受。因为人们不会全部去关心天文地理,但是每个人都想长寿,都不想被疾病折磨。这就要用科普的形式来宣传呼吁,让人们懂得有很多疾病是可以不得的。

在看门诊的时候,我经常遇到一些患者,他们其实不是躯体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对这类患者我要花上1~2个小时给他看病,这会影响到其他患者。后来我就引进了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人格问卷——忧郁、焦虑量表测试,结果很多患者的检测值都偏高。我就在湖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写了《情绪好胃肠功能也好》的科普文章,反响强烈,很多患者来电话和留言说,本来要花一天时间去看病的,现在知道得先解决心病。

好的科普文章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匮乏的矛盾,帮助经济能力不佳的患者减少看病损耗,让大家少去医院,减少就医次数。

通过这些年的科普工作,我的体会是:科普是一种凝聚智慧和奉献的创造性劳动,是一个需要动员成千上万人参与和接受的庞大系统工程。科普创作者从自己积累的科学素材中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转变成科普作品,因此其奉献精神在科普中至关重要。

链 接

人人都是宣传员

特约记者 涂晓晨

武汉协和医院自1997年开始,在每个临床医疗、医技科室任命学科宣传员,建立了一支学科宣传员队伍,负责该科室的新闻宣传报道和科普写作,宣传医院、科室的新技术、新业务。新闻报道和科普宣传作为科室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考核年轻医生的重要指标。

医院每年召开两次学科宣传员会议,邀请媒体专业人员对宣传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新闻意识和医学科普写作能力。比如,在宣传中如何与新闻媒体及时沟通交流,加深了解;在采访和写稿时如何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不能给被采访人造成心理负担;在联系记者采访时要有理有节,注意把握分寸,严格遵守医院宣传政策,趋利避害,做到内外有别。

2004年,根据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又增设了网络宣传员。一批熟悉现代信息传播,热衷科普传播的年轻医生走上“岗位”,他们负责维护科室网页,在线为患者答疑解惑。

学科宣传员制度已经坚持了15年,很多早期的学科宣传员成为科主任、大牌专家教授,但他们依然支持宣传,亲自参与宣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