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在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协和医院心血管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研所)董念国教授和谢明星教授主持的“婴幼儿重症先心病外科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和“超声新技术评价心血管力学特征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科研成果双双获得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个医疗研究所,两项研究成果同时获科技奖的最高荣誉,这在湖北省内尚属首次。
成立于1980年的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32年来立足中部,辐射华中乃至全国,业已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中部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级心血管病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心。
心研所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业和博士学位的授予单位。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和超声影像科3个学科:其中心血管外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超声影像科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三个学科强强联合,形成了支撑心血管病国家队的强大实力。
心血管外科:心脏病外科治疗全国前五
心血管外科(“协和心外”)是中南地区唯一心脏疾病外科治疗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据卫生部去年评比结果,它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排名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堪称心外科领域的“国家队”。
自新中国外科学泰斗管汉屏教授创建心外科以来,叶世铎、蓝鸿钧、杨辰垣、孙宗全等名医大家长期在这里悬壶济世,创造了我省乃至国内心血管外科技术的一个个奇迹。如今,董念国、张凯伦、肖诗亮、杜心灵、蒋雄刚、夏家红等一大批国内著名心血管外科中青年专家聚集在这里承前启后,续写传奇。
目前,“协和心外”年手术量达2600余台,其中,复杂、疑难病例占年手术量的60%以上。而在这种“高风险”的情况下,“协和心外”的手术成功率却保持在99.2%的高水平。特别是近3年来,“协和心外”连续实施心脏移植40余例,成功率高达100%,同时创造外源心脏心肌保护新纪录,并在重症瓣膜病、重症冠心病、杂交手术、微创手术等领域也取得重大突破,手术成功率达99%以上。
“瞄准医学前沿,创新永不止步,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说。十年前,湖北地区只能开展数量不多的简单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心脏搭桥、重症瓣膜和复杂先心手术未普遍开展。而现在,“协和心外”的手术病种已涵盖心血管疾病各方面,囊括国际、国内所开展全部项目。接受手术的患者不受年龄限制,不受体重限制,不受复杂程度限制。
2010年,协和心外为一对出生仅1年半的骆氏双胞胎兄弟进行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将其双双救活。其间,医院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代替双胞胎中的弟弟心、肺工作13天,开创了我国婴幼儿体外膜肺成功应用的先河。
2011年11月24日,协和心外成功实施我国内地首例、亚洲第三例心肝联合移植手术。
2012年2月15日,协和心外为一名仅出生22小时的患儿实施了大动脉调转手术获得成功,创造了复杂先心病患儿手术低龄的新纪录。
2012年4月16日,协和心外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复杂先心成人裸露心脏矫正回纳手术。
“协和心外”临床上的成功,得益于扎实的医学研究基础。近年来,协和心外先后承担国家863子项目“PEG交联去细胞瓣多信号复合材料的研制”。2011年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中国瓣膜临床特点及外科的治疗策略研究”等。2010年“心脏和心肺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协和心外不仅是湖北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中心,还雄踞医德高地,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入选湖北省首批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单位。
2009年至2012年2月,心外科连续四年推出“新年‘心’奉献”、“突破、感恩、回馈”等四项大型公益活动,为贫困心脏病患者减免费用累计千万余元。
心血管内科:连续两届国家级重点学科
心血管内科是协和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其发展一直处于华中地区领先地位:1960年,组建心血管专科病房;1970年,组建冠心病监护病房;1975年,组建湖北省第一个心导管室,是我国首批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单位; 1982年,组建湖北省第一个心脏电生理室;1998年,组建国内第一个心血管病免疫实验室。
在高浴、李彦三、涂源淑、毛焕元、戴闺柱、曹林生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的带领下,心内科1978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1980年和1981年,先后在省内率先开展冠脉造影和心内电生理检查;1991年,独立成功地完成我省第一例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2010年,美国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心内科主任Peter Libby 教授,在专程考察了协和心内科介入心脏病学导管室后,惊叹不已:“想不到介入心脏病学这门新兴科学在中国和武汉的发展已非常先进,其临床治疗理念和技术手段已与世界同步”。据悉,心内科的心脏介入手术目前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室每年开展的包括复杂冠心病的微创搭桥、冠脉介入“一站式”杂交手术、心脏介入诊疗等手术达3000余例次。
半个多世纪以来,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主要学科方向涵盖心血管病免疫学、生物靶向治疗学、心脏电生理学、介入心脏病学、心脏分子生物学等,为海内外十万余名心血管病人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医疗服务。2011年,心内科外阜病人占61.7%,药占比26.89,平均住院日9.2天,抗生素使用30.6%,复杂疑难病例占78.7%。
国际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这里也不断涌现:上世纪末,心内科杨均国教授在世界上率先发现国人长QT综合征基因突变位点;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心内科主任廖玉华和程翔等专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心力衰竭患者T细胞亚群,尤其是Treg和Th17细胞异常,提出心力衰竭的免疫发病机制,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出新的防治靶点;同时,由该科研究发现的扩张型心肌病发生猝死和致室性心动过速的抗L型钙通道自身抗体,使来自全国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得到早期合理治疗,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寿命;由廖玉华教授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TR12181治疗性降压疫苗”,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正在进行成果转化研究。
心内科还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8篇,并创办了《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由毛焕元、杨心田、曹林生等主编的《心脏病学》是国内广大心血管医师必备的专著,廖玉华教授主编了国际上首部《心血管病免疫学》。
2001年和2007年,心内科连续两届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卫生部批准为第一批“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和植入器械’”诊疗培训基地,2009年获批建设“生物靶向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声影像科——中国超声心动图发源地
超声影像科由王新房、王加恩和黄幼珍等教授于1961年创立,是国内最早开展临床超声诊断与超声心动图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在50余年发展历程中,该科的学术研究与临床诊断能力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1963年,该科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与心电图心音图同步显示的三同步超声心动图仪,1978年在国际上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新方法,1985年率先开展彩色多普勒研究,1990年率先开展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研究,1992年率先开展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1995年率先开展动态超声心动图研究,2000年率先开展彩色多普勒血流动态三维重建,2002年率先开展实时三维超声研究。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与基因相关的遗传性心肌病。过去由于医学上认识不足,而得不到正确的诊治。2009年起,在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超声影像科主任谢明星教授的带领下,该科对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开展了筛查工作,迄今为止已确诊病例400余例,积累了国内最丰富的病历资料。同时,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儿复杂先心超声诊断,每年诊断小儿复杂先心病例千余例,为心外科、心内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大量精细的解剖、功能信息,对患儿的术式选择和预后判断等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超声影像科从创建第一天起,始终瞄准国际超声心动图研究的前端,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疑难和复杂心脏病、胎儿心脏超声、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诊断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1985年《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三维超声成像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86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课题20余项。主编专著14部,参编著作20余部。
2011年5月20日,由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主持的“国际超声心动图与新技术大会”在汉召开,包括国际心血管超声协会主席Navin Nanda教授在内的世界超声领域的1000余名专家齐聚武汉,共同探讨世界超声影像技术的最近进展。这次会议是超声心动图史上一次空前的群英聚会。会上,王新房教授被授予“超声心动图之父”荣誉称号。这是王新房教授继1988年被世界超声医学生物学联合会褒奖为“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之后,在国际上摘取的又一桂冠。谢明星教授获得大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历经32年的发展,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披荆斩棘,敢于创新,占据中国中部地区心血管病治疗和研究的制高点,成为继北京、上海后的国家心血管疾病治疗第三极。依托建设武汉中部医都的机遇和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协和医院心研所将继往开来,以发展与创新为主题,辅助基层医院发展,诊治复杂疑难疾病,以一流的临床诊疗技术造福广大患者,以一流的科研成果引领技术进步,以一流的教学成绩培养高端人才,建立危重复杂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