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商报消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血栓是“祸首”。我国现有脑血栓患者500多万,每年新发病数约150万,为人口死亡原因第二位。如何发现血栓病征兆,并找到合适疗法,一直是医学界研究重点。
长江商报:什么是“血栓病”?
胡豫:通俗地说,如果人体血管受到损伤,会形成血凝块(即血栓)“堵住”缺口。由于血栓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除基因异常引起外,吸烟、饮食、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外科大手术创伤等也是高危因素。
长江商报:近年来常有名人突发脑梗、心梗去世,社会对血栓病引起关注。为何会如此凶险?
胡豫:血栓病发病率非常高,理论上可以在有血管的任何地方发生,或是体内脑、心、肝、四肢、皮肤等各个部位,且常常起病突然,进展迅猛,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轻则致病,重则致残致死。因此,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十分重要。
长江商报:为什么很多人都没有症状?
胡豫:没有症状多是血栓早期,临床上也称“高凝状态”。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于CT、磁共振、造影等影像技术,而血栓形成初期,受分辨率等因素影响,影像学并不能发现,往往诊断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不断发展、加重。因此防治血栓病,最好的办法还是“防患于未然”。
长江商报:我们平时怎么做?
胡豫:预防血栓病,应采取下列措施: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等;2、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服药时间不宜超过5年,40岁以上妇女不宜采用药物避孕;3、增强“防栓”意识,坐飞机、车、船等长途旅行时,要多饮水,适当活动下肢;4、长期卧床时,也应经常按摩或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
长江商报:您研究的“基因芯片”如何排查高危人群呢?
胡豫:协和医院近年来建立了省内唯一的“血栓病分子诊断中心”。经过反复试验,初步开发出血栓病“液态基因芯片”技术。医生只需将患者的一滴血滴在芯片上,就可筛查出血栓病的高危人群。本报记者 刘迅
胡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血液科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栓栓塞性疾病研究,尤其对罕见、疑难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血栓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等诊疗颇有造诣。
通讯员 黄冬香 聂文闻 王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