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严珑 通讯员黄冬香 涂晓晨 实习生郭一简

“我想找下那个嘴角有颗美人痣的小护士。”
在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病房,常有患者这样描述她。她叫张洁,29岁,已在科室工作了8年(如图)。科室收到的感谢信中,常有她的名字;科室的意见簿上,也常有患者写下对她的感谢与表扬。
“特种兵”的第一梯队
张洁于2004年进入协和医院心外科ICU(重症监护室)工作,由于业务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强,在这个被称为“特种兵”的护士团队中,她很快进入第一梯队,但凡科室攻关新手术,她都会被抽调参加术后护理工作。
让张洁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参与护理来自河南信阳的一对双胞胎先心病患者。兄弟俩于当年9月2日接受手术后,弟弟骆涛情况十分危险,该院在国内首次应用“婴幼儿肺动脉闭锁体外膜肺”技术,让骆涛心肺“停工休息”了13天,不仅挽救了孩子性命,也创造了一个奇迹。(本报曾作报道)
这个奇迹背后,就有张洁的一份贡献。当时,她和另外5名同事寸步不离地守在孩子身边,整整37天。张洁说,对于ICU护士而言,再累也是必须的,因为医生千辛万苦把手术做成功了,绝对不能在护理方面发生意外。
老年患者的“小孙女”
今年1月,刚当妈妈不久的张洁转到术后病区工作。与之前护理的都是插着气管、不能说话的危重患者不同,如今照顾的都是成功闯过手术关和生死关的患者。74岁的丁爹爹就是其中一位,因患冠心病,他于今年2月20日住院,并于3月12日手术搭了4个桥,从ICU转到术后病房后,一直由张洁护理。
“小姑娘对老伴就像对自己爷爷一样。”丁爹爹的夫人回忆说,丁爹爹生病住院心情不太好,经常会发脾气,每当这个时候,张洁就像小孙女对爷爷撒娇一样,常常逗他说:“哎哟,老爷子,怎么又不开心啊?笑一下嘛!”
家属的知心朋友
除老年人外,该科约有四成患者是儿童,因此张洁每天工作的大量精力,都是用于照顾患儿。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去年底,她自己的孩子在70天大时竟发现也患有先心病,并在4个月大时做了手术。
“这次经历让张洁更加体会到,一名患儿家属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该科护士长徐芬说,自那以后,面对紧张或情绪激动的家属,张洁就会用自己的遭遇来安慰对方。
不久前,一名8个月大的婴儿即将手术,虽然这名患儿并不是由张洁护理,但每次她看到孩子妈妈焦急的样子,自己也眼泪直流,于是常常主动到病房去照顾这名患儿,悉心教其家人如何喂养、护理,并安慰孩子妈妈说:“放心,没事的,我的孩子也做过一样的手术。”简简单单一句话,让对方顿时放心了许多。
“其实我特别不愿提自己孩子的病情,感觉像揭开自己伤疤一样。”张洁说,但是每当看到患儿家属焦虑的样子,她就会想起自己当时的心境,觉得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自己应尽最大可能,给对方以安慰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