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艳梅 通讯员薛萱)在湖北乃至中南地区,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堪称“最牛科室”: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知名教授医生云集。心脏手术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无数患者给医生送红包。然而,在“最牛科室”里,所有专家拒收患者红包,这一风气从创立之初沿袭至今,已32年。
老教授一年拒收20万元
年逾七旬的杨辰垣教授有个硬壳笔记本,上面记载着他退回的每一笔红包。
杨教授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患者的红包送到了他这里。这些红包有的是手术前求关照,有的是术后表感谢,都被他如数退回,实在退不回的,就交给医院。仅2005年,老教授拒收的红包、礼品价值超过20万元。
杨教授常引用年轻时老师管汉屏教授教导他的一句话:把珍贵东西交给你的人是信任你的人,信任不能辜负。患者把生命都交给了医生,还能收红包?
临时保管红包术后退还
科室护士长李燕君有一项额外的工作:红包保管。她说,现在的患者,红包若送不出去,就会担心医生手术不尽心。为照顾患者情绪,科室的医生教授们会把红包暂时交给她保管,等到手术后再退回去。
李燕君把这些红包登记起来,如今已密密麻麻记了几大本。
2010年5月,68岁的林婆婆在心外科做换瓣手术。婆婆的女儿在香港工作,术前来到科室主任董念国教授的办公室,硬塞给他2万港币。钱送出去了,患者安心了。令婆婆和女儿意想不到的是,临出院时,护士长李燕君来到病房,2万港币被原封不动退回到婆婆和女儿手中。
名专家为困难患者解囊
2007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7岁男孩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到协和医院手术,孩子家里十分困难,三四万元的治疗费让一家人愁断肠。看到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杜心灵教授掏出1000元钱,让护士长转交给孩子的父母。
在肖诗亮教授的抽屉里,珍藏着15岁女孩王子梅的来信。王子梅来自潜江。在信里,她写道: “肖爷爷,在我住院期间,您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感到温暖,您给我买的两盒‘娃哈哈’,浓得就像爷爷对孙女的爱……”
考上大学后,王子梅曾专程到医院看望肖诗亮教授。临走时,肖教授又塞给她几百元钱。
昨日上午,董念国教授(左二)与科室医生一起研究患者恢复方案。
记者傅克强 摄 (信息来源:张芳芳)
心外科主任董念国说“用心”:心用对了,利就不重了
>>>人物专访
今年是董念国任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的第5个年头。昨日,记者专访这位“最牛科室”掌门人,听这位心外科主任说“用心”:人的心脏很小、心灵很大,做一名好医生,心要用对路,用对了,红包、回扣这些利都不重要了。
心思用在病人身上多了,物欲就少了
记者(以下简称“记”):过去当医生,是没有红包这个东西的。如今,物质诱惑太多。心外科医生教授们特别是年轻医生,要做到不受诱惑,很不容易。
董念国(以下简称“董”):当一名心外科医生,是不能有一丝懈怠的。看上去手术很成功的病人,病情可能会在瞬间急转直下。所以,心外科的医生们人均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危重病人要整夜守候。把全部心思用在病人身上是心外科几代医生教授的习惯。心思在病人身上用多了,物欲就少了,拒红包就不那么难了。
心用在事业上,待遇基本够就行了
记:到心外科门槛不低,工作几年后,发现收入并不高,有没有年轻医生选择离开?
董:当一名好医生是要有精神追求的。尽管不收红包,工资待遇也不是最高,但没人离开。年轻医生在这里获得精神满足远胜于物质财富。
在心外科可以完成国际最高难度心脏手术,疑难危重病种比例高达50%。能够参与危急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治,这种成就感和职业的成长空间是无与伦比的。
心用在事业上,工资待遇就没那么多要求,基本够就行了。
把“人”放在心上了,就能感到自豪
记:不仅是拒收红包,在心外科,专家还想方设法帮患者省钱。
董:只要把病人放在心上,这些事都会自然而然地做到。协和医院心外科,从管汉屏教授、叶世铎教授到蓝鸿钧教授、孙宗全教授,一代代名医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当医生的自豪感是什么?是被患者记在心里。在心外科,常常有被救治好的病人把大教授们当亲戚,几十年后都记得,这才是当医生的享受。(记者李艳梅 通讯员薛萱)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10/17/content_5074670.htm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10/17/content_5074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