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崔逾瑜 通讯员黄冬香 聂一钢 涂晓晨 张方方
12年,4500名农家患者,减免医疗费用3400万元。
为这3个数字提供注解的,是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
中南地区唯一心脏病外科治疗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去年卫生部评审全国第五,中部第一。“技术领先不能说明一切。为弱势群体守望生命,真情相助,妙手仁心方为大医精诚。”
昨日,协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国斌教授如是说。
面对经济窘困的贫困农家,他们是人道至上的“爱心人”
心脏病,对于普通农村患者,即使有新农合一定保障,也往往意味着“一病致贫”。有的贫困患者,面对高额医疗费用,甚至选择不进行正规、有效的治疗。
农民的“心病”何解?人道至上,这是协和心外的选择。
自2001年起,协和心外每年至少拿出1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农村心脏病患者的救助。
为挽救一对无钱治病的农民兄弟的生命,年轻医生冒着酷暑,三赴洪湖,辗转找到兄弟俩,并免费为他们成功实施复杂的先心病根治术。大冶农村15岁少年刘盛因扩张性心肌病需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心外科免除了他的全部治疗费用。
2009年,协和心外开展对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部分治疗费用的减免公益活动。今年3月,卫生部发布了先心病救助计划,明确提出为农村贫困心脏病患儿补助部分治疗费用。心外科决定把救助计划更进一步:免除农村贫困先心病患儿的所有治疗费用。
1岁3个月的枣阳小姑娘王小茹,先不幸地查出患有室间隔缺损,后又幸运地成为“零费用”资助活动的第一名受助者。
今年7月,来自青海的5名农村贫困先心病患儿“抱团”来到协和,协和依然作出承诺:全免。医院不仅包干了患儿的治疗费和家属的路费、住宿费,还考虑到生活习惯不同,安排食堂专门为他们制作面食。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这批青海孩子全部康复。
据统计,短短半年,仅“零费用”这一项救助,医院投入就超过200万元,接受救助的患儿人均免除近5000元,最高免除达4万元。
相较于先心病,疑难重症复杂心脏病治疗困难,费用更高,政策性补助却明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些农村家庭的负担,协和心外主动联系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建立了以医院为中心的全社会立体帮助体系。
2010年8月,来自河南信阳农村仅1岁半的双胞胎兄弟骆浩、骆涛住进协和。兄弟俩双双患有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大室间隔缺损等多种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若不尽快手术将危及生命。但因家庭贫困,父母只筹到一个孩子的治疗费用,面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痛苦选择。
协和心外发动媒体力量,短短一周内就筹集到8万余元。手术费一够,医院便停止了筹款,为兄弟俩同时进行矫正手术。哪知术后弟弟骆涛由于心肺功能无法适应矫形后的心脏,医院垫资近30万元,动用了国际最先进的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代替其心、肺工作13天,开创了我国婴幼儿体外膜肺成功应用的先河。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男性成人劳动力往往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
2010年5月,协和心外斥资百万实施“顶梁柱计划”,资助50多名农村成人瓣膜和冠心病患者,使他们病有所医,有病早医。
由于享受优惠并不影响使用医保,这些参保患者实际承担的治疗费用大大降低,平均仅3万余元。
面对患者托付生命的信任,他们是坦荡无私的“知心人”
走进心外科病区,有一处显得格外拥挤:护士站前的墙角下,摆满了各种锦旗牌匾。“很多都是农民患者送的,太多了,不知道放哪儿。”护士长李燕君说。
在心外科,有些“传统”不得不提。
比如,早出晚归。协和心外有个不同于其他科室的工作时间:7点半准时到岗,而下班时间从不固定。夜深人静,大多数手术间大门紧闭,而心外科的手术间仍亮着灯,因为只要找到供体或供血,手术从不分白天黑夜,随时进行。“病人不能等,时间就是生命。”科主任董念国说。
在骆氏双胞胎兄弟的抢救中,杜心灵教授戴着护腰,4天4夜没离开病房,直到孩子转危为安。
董念国曾立下一条“弹性原则”:周末家中有事者,可以不来医院交接班。但事实上,它从未真正执行过,所有人都已把7点半到岗当成了一种习惯。
又比如,谢绝“点名手术”,既不加重病人负担,又避免了医生为名利开刀。心外科是医院当年少数不开展点名手术的科室之一,所有手术人员名单的确立,都执行分级手术标准,完全由病情决定。
再比如,不收红包,这是建科以来一直坚持的传统。
老主任杨辰垣教授有个“红包档案”,上面清楚记录了病人送给他的每一笔红包,实在推不掉,就交给组织。仅2005年,他个人拒收的红包礼品价值就超过20万元。
如今,杨辰垣已退休,但拒收红包的传统却继承下来。李燕君记得,有一次她帮医生退还红包给病人,病人竟然担心得哭了起来。后来,医生们都学会了“变通”,手术前假装收下红包,让病人和家属安心,手术后再一一退还。据不完全统计,全科室每年拒收红包达数十万元。
武汉市新洲中学农村学生曾林被确诊为严重的扩张性心脏病,在协和医院接受了心脏移植。由于家庭困难,医院为其免除了部分医疗费。曾林的父母为表达感谢,为董念国带来自家种的五斤糯米,董念国实在推脱不掉,硬塞给曾林父亲两百元钱,叮嘱他给孩子买些营养品。
面对瞬息万变的疑难重症,他们是创造奇迹的“护心人”
心脏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半点闪失,足以致命。
在与农村患者“交心”的12年里,协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2003年,24岁的“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小李接受心肺联合移植手术,至今保持着国内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存活时间最长、生存质量最好的纪录。
2005年,心外科与小儿外科、肝胆外科等科一道,成功为大悟胸腹连体小姐妹荷顺、荷利实施国内第7例、省内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
2011年8月,成功为26岁的随州农民小刘实施国内首例、亚洲第3例心肝联合移植手术。
2012年2月14日,一名出生仅22小时、患有严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被推上手术台。在婴儿“鸽蛋”大的心脏上,心外科专家创下了中南地区低龄心脏病手术纪录。
4月16日,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成年“裸心人”心脏复位并矫治手术,24岁的河南农村小伙黄荣明获得新生。
目前,协和心外年手术量达2600余台,其中,疑难危重病例占50%。在这种“高风险”的情况下,手术成功率却高达98.5%。“协和心外”已成为国内心脏病外科诊疗最响亮的金字招牌之一。
12年,“神刀”辈出,托起公众健康的生命之舟。
12年,爱心化作责任,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患者心中。
12年,急人所急,将心比心,谱写医务人员与农民患者生命守望的心曲。
妙手仁心,善哉!
医患和谐,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