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楚天都市报:高原格桑花感受江城浓浓暖意
2012-10-31 阅读量:
分享:

(记者严珑 陈媛 通讯员黄冬香 涂晓晨)和煦的阳光洒下,连续阴雨的江城有了温暖的气息,来自高原的格桑花感受最深——昨日,首批6名西藏山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汉接受免费手术,余下21名患儿也将陆续迎来健康。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卫生部部长陈竺昨日亲自到医院探望患儿,并祝福他们早日康复。

昨日下午2时许,陈竺在副省长郭生练、省卫生厅党组书记杨有旺等人的陪同下,专程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ICU病房,探望当天上午刚做完手术的白玛扎西和格桑卓嘎。在病房外遇到两名患儿父母,陈竺连忙上前询问情况,在得知手术顺利后,他先是连说了两声“祝贺”,又用藏语说了句“扎西得勒”。

经过消毒程序后进入ICU内,看到两个孩子戴着氧气罩、身上连着监护仪器,陈竺十分关切地询问孩子手术情况。据该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介绍,孩子到达医院时发育情况很差,比如格桑卓嘎14岁了,身高仅1.4米,体重仅26公斤。而且手术中发现,两个孩子右心室都比较大、比较薄。

或许是听到大家对自己的关心,格桑卓嘎微微睁开双眼,陈竺见状立即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米老鼠娃娃放在床边,并轻声祝她早日恢复健康。“这两例手术非常成功,我特别感谢协和医院这样的‘国家队’,在救治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陈竺说,全国组织了17个省市对口支持西藏,筛查发现1万余名孩子患有先心病,决心在两年内全部完成手术治疗。

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虽然不会说汉语,但眼里流露出的光芒,足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激。

昨日,27名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先心病患儿中,首批6人成功接受了心脏“修补”手术,剩下21个孩子也将陆续手术。3天来,通过志愿者翻译,藏族患儿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

每台手术安排两名博导确保万无一失

昨日上午11时许,在协和医院心外科ICU病房外,记者见到36岁的巴珠和42岁的格桑玉珠,二人分别是男孩白玛扎西的父亲和女孩格桑卓嘎的母亲。“我从来不知道孩子有心脏病。”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翻译,来自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的巴珠告诉记者,一家人靠种田为生,家里有两个孩子,白玛扎西是老大,以前从未意识到他有健康问题。直到今年6月湖北省卫生厅医疗队前去筛查,才发现孩子患有心脏病,7月份县里医生通知可以到武汉免费手术治疗。本月22日,他带着孩子从家里出发,经拉萨后转到武汉协和医院,经进一步检查确诊,白玛扎西患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轻度肺动脉高压。

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介绍,医院和科室对这批藏族孩子的手术十分重视,为保证万无一失,每台手术安排了两名博士生导师,还成立了专门的监护小组。当天第一台手术于10时15分结束,第二台手术于10时30分结束,均十分顺利。“本来打算5个孩子一天全部做完的。”董念国说,由于青藏高原氧气含量低,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醉氧反应”,再加上长途火车劳累,其中3个孩子陆续发烧,不适宜手术。

大学生志愿者当翻译

由于藏族山南地区患儿及家属都不会说汉语,与医患的沟通交流存在障碍,一群来自江城高校的藏族大学生,主动充当起翻译志愿者。“从昨天到现在,我们一直住在病房里,陪着患儿和家长。”昨日中午12时许,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大二学生次德吉说,武汉高校有不少藏族学生,在得知有藏族患儿来汉治疗后,他和同班同学次仁卓嘎、索郎罗布一起,主动联系医院充当志愿者。

背景资料

西藏因高海拔、缺氧等因素,儿童先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我省每年将帮助西藏山南地区救治100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并在两年内基本完成现有0—18岁具有手术指征和介入指征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救治,并对所有来汉救治的患儿手术费用给予专项补助。

7月30日-8月6日,湖北省卫生厅派4名心外科专家、心脏彩超专家携带目前最先进的便携式心脏彩超等设备进藏,深入到湖北对口援助的加查、曲松、琼结、乃东四县开展了彻底的先心病确诊工作,共筛查374名疑似病例,其中27人需临床介入或手术干预。患者抵达武汉后,由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市儿童医院7家定点医院进行手术。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