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珑 通讯员薛萱 许栋
汉口解放大道1277号,一栋23层的新门诊医技大楼正在迅速崛起之中,今年底建成之后,它将成为全国唯一与地铁站相连的医院,出了站台就是门诊。
中山公园最东侧墙外,一栋红砖楼房已经破旧,这栋建于1931年的老楼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包慧莲的传奇英国女医生,后来成为了医院护士宿舍。
在汉口交通巷一片空地之上,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除当地老住户外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便是武汉协和医院前身、始建于1866年的汉口仁济医院所在地。
从空间上讲,三者彼此相距不过数公里远;然而从时间上讲,三者串起了江城医疗事业146年的漫长历史,也勾勒出武汉协和医院近一个半世纪的仁爱济世之路。
打破封建思想禁锢
率先将男女部合并
昨日上午9时许,武汉协和医院门诊楼内人头攒动,挂号与候诊患者排起了长队。然而,他们中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所医院最初是由英国传教士一手创办。
这段历史,在《协和医院志》内有清晰记载。
1861年6月21日,受基督教英国伦敦会总部派遣,英国传教士杨格非来到汉口开始传教活动,并在后花楼居巷(即今交通巷)购地一块,于1866年创办了“汉口仁济医院”,当时仅有1名兼职医生、2间病房和15张病床。
在创办初的25年间,仁济医院一直未设女病房,直到1891年,杨格非为纪念其已故夫人玛格丽特,在太平路(即今江汉路)建了一所新院,称玛格丽特医院,从此仁济医院有了女部。再到1928年,伦敦会与英国基督教循道会等联合,将仁济医院搬迁至汉口中山公园附近并更名“汉口协和医院”,其后将男女部合并。
“男女部合并在当时是一个突破。”协和医院常务副院长姚尚龙教授评价说,当时思想还比较保守,男女病人是分住不同院区的,协和医院率先将两部合并,不仅打破了陈旧的陋习,还有利于将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整合,惠及更多患者。
从仁济医院到协和医院,它引进了西方医学,在医学教育领域做了一系列开创性举动,比如1902年办起了汉口伦敦会医科学校,1928年成立协和护士学校和博医技专等。
世界首提日光性皮炎
医技创新层出不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医疗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协和医院也迈入了新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做出开创性成就的医学大家,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于光元教授,他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日光性皮炎”概念。
在上世纪50年代,国外医学专家普遍认为该病是吃滨藜中毒引起的,刚开始于光元也持类似观点,然而通过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和研究,他发现该病的发生与太阳光的照射有密切的关系,并写出《对于所谓滨藜中毒之研究》等数篇论文发表在医学杂志上,完全否认了外国学者及他本人之前对该病的不完全认识。
除了发现“日光性皮炎”外,协和医院还有不少专家均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比如50年代,新中国“外科学奠基人之一”的管汉屏教授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右半肝叶切除手术;60年代,骨科学创始人之一朱通伯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小夹板绷带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理论;70年代,“现代心动超声之父”王新房教授在世界上最早绘制胎心心动图,并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方法,为正确诊断肺、肝脏等部位疾病提供了有效手段;80年代初,童萼塘教授的“低血钾软病的研究”,破解了十多个省棉产区的地方性流行病……
首设午间夜间门诊
改革打破发展瓶颈
搭着新中国的快车,协和医院飞速发展,然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家大医院也一度遭遇瓶颈、陷入发展困境。
“医院规模、支出日益增大,医务人员收入低,很多专科专业人才‘孔雀东南飞’,流向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和待遇好的医院。”回忆起当时的境遇,原协和医院院长宋善俊教授感慨地说,当时医院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为扭转这一局面,协和医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动:1988年,在湖北地区教学医院中率先把医疗、教学、科研等有机集合起来,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在病房和业务科室推行成本核算、质量考核等为基础的“技术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午间门诊和夜间门诊等。
“当时改革的阻力很大。”据宋善俊教授介绍,因为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医院只能一边解读国家政策,一边摸着石头过河。
一系列猛药用下去后,一度停滞不前的协和医院恢复了生龙活虎:1988年至1992年,该院出院人数、门诊量、手术量、全年收入等重要医疗指标连续4年位于全省第一,更重要的是,吸引了一大批留学归国的顶尖医学人才加盟,为以后医院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屡创国内外“第一”
年均开展50项新技术
恢复生机活力的协和医院,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新技术、新业务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最具代表性的破突就是成功实施坐骨连体婴儿分离手术。
2009年7月1日,来自云梦的坐骨连体双胞胎张玲、张珑住进武汉协和医院,姐妹俩食管、胃、小肠、骨骼系统各自独立,但部分大肠、全部直肠、尿道和肛门共用,此外还有多处畸形,为二人动手术困难重重。
协和多个科室经数次会诊,最终制定出手术方案。
当年11月17日,经过长达11个小时的手术,姐妹俩终于成功分离,这是我国首例坐骨连体儿分离手术成功。姚尚龙教授说,该手术之前在国内没有成功先例可以参考,靠麻醉科、小儿外科、整形外科、骨科等十几个科室共同技术创新和精诚合作,才取得最后的成功。
除了坐骨连体分离手术外,该院近年来还产生了多项“第一”,比如世界首例球笼瓣膜移植存活33年再次成功换瓣、国内第一例“外心人”归位手术获得成功、首例同时开展三台心脏移植手术……
如今,协和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设床位4800张。协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国斌说,从创始到创业,再到求变求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协和医院一直通过吸引人才、打造创新团队、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从而取得创新性成果。今后5年,计划年均开展50项以上的新技术、新业务,打造“创新协和”。
点评
持续创新 构建“五有医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院长 汪海粟
武汉协和医院如今已成为我国医院的典范,即通过持续创新构建成“五有医院”:一是有救死扶伤的文明沉淀;二是有全国领先的创新能力;三是有令人敬仰的名师大家;四是有细分学科的比较优势;五是有先进便捷的硬件设施。所有这些既是历史惯性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协和人发扬创新精神,强化专业知识和提升整体素质的结果。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包括协和医院在内的我国大型国有医疗机构将不得不面临医疗费用过高、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和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相信协和医院能通过深化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学医院的组织特色,不断优化医院的技术和业务结构,进而在创造更公平、更科学和更有效的医疗模式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