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楚天都市报:协和心外科与本报四年携手开创医媒合作新模式
2012-11-08 阅读量:
分享: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严珑 通讯员薛宣 摄影:记者魏铼

协和医院心外科12年来投入3400余万做公益,其中近4年是与本报携手,通过举办一系列优惠手术活动,为贫困心血管疾病患者减免了近千万费用。而该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表示,今后每年还将至少投入200万元,继续与本报合作救治贫困患者。

一边是医者妙手仁心,为患者修补“破碎的心”,一边是媒体责任之心,为弱势群体搭建扶助的平台,当这两者结合到一起时,不仅让贫困患者获得了健康,更开创了一种医媒合作的新公益模式。

一个孩子的新生

“谢谢协和医院心外科,谢谢楚天都市报。”昨日,记者拨通了叶先生的电话,虽然时隔3年,但他语气中仍然充满感激之情。

叶先生来自黄石市黄石港区,他的女儿小雨(化名)于2008年6月被确诊为房间隔缺损,需手术治疗。然而叶先生全家月收入仅600余元,根本无力承担手术费用。2009年3月,他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协和医院正携手本报举办“百万援助爱心行动”,遂立即报名,并于5月17日接到手术通知。

当年5月25日,年仅3岁的小雨在协和医院接受了“补心”手术,成为那次活动中首位获得全免费资格的幸运儿。

叶先生说,术后小雨恢复得很好,身体越来越棒,连感冒都很少发生,今年9月1日已开始上小学了。“真心感谢你们,要不是你们当年减免了费用,孩子真不知何时才能拥有健康。”

一项活动的产生

小雨是2009年“百万援助爱心行动”受益的患儿之一,那是协和医院心外科与本报首次联手推出大型公益手术活动。“之前,我们与媒体也有过零散的合作。”该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说,比如有贫困心脏病患者向社会求助,有媒体找到医院希望能够减免费用,因为科室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通常都会帮忙救治。2009年初,科室专家们发现,还有一部分贫困心脏病患

者,尤其是身处偏远农村的患者,要么被不良医疗机构或不法分子欺骗,要么直接放弃治疗,令人痛心,遂打算通过媒体发布优惠消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

董念国说,科委会讨论后认为,在湖北的纸质媒体中,《楚天都市报》日发行量100多万份,覆盖全省以及周边县市,能够让更多贫困患者知道这个福音,遂决定与之进行合作。

双方一拍即合,经过精心筹备,于2009年2月23日启动了“百万援助爱心行动”,为单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补心”,每名患儿减免1万元左右费用,并对5名特困患儿全额免费。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共减免约100万元医疗费用,帮100名贫困先心患儿迎来新的生活。

一种模式的诞生

一方面是“百万援助爱心行动”获得成功,在全省造成极大影响;另一方面是仍有大量患者报名,希望能够享受减免优惠。针对这一情况,协和医院和本报决定继续开展类似公益手术活动。

2009年11月24日,心外科再次投入250万元,与本报携手启动了“冬季暖心行动”,优惠范围涉及先天性心脏病、重症瓣膜疾病和重症冠心病3类贫困患者,每类患者优惠数量为100例。

2010年11月8日,心外科又携手本报推出“突破·感恩·回馈”系列公益活动,投入100万元资助贫困冠心病患者,符合条件者在该院接受冠脉搭桥手术将减免5000元治疗费用。

今年2月6日,心外科在医院的支持下投入500万元,启动了“新年‘心’奉献”大型公益活动,至今年12月31日,我省患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农村参合患儿,扣除新农合报销部分后,到该院手术可不掏1分钱。

四年与本报四度携手,已为千余名心脏病患者减免了近千万元费用,而这份关爱仍在继续。对此,董念国表示,医院与媒体如此大规模、固定化、成系统地从事公益手术活动,通过媒体将有限的医疗公益资源尽可能放大,这在国内医疗界几无先例,“医媒联动”的做法探索出一种从事公益的新模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