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月7日电(记者黎昌政)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大爱医心”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号召全省医疗机构学习其先进事迹。
护心人
心脏病情瞬息万变,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妙手拥抱生命,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裸心哥”黄荣明日前回协和医院复查,检查表明他身体恢复得很好。25岁的他出生时就发现心脏裸露,仅包裹一层皮肤,任何碰撞都可能危及生命。手术后,他胖了些,性格开朗了,脸上总带着笑容。“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近年来,协和心外科不断谱写医学奇迹:2003年,开展心肺联合移植手术,至今保持国内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存活时间最长、生存质量最好的纪录;2011年8月,成功实施国内首例、亚洲第3例心肝联合移植手术;2012年4月,开展世界首例成年“裸心人”心脏复位并矫治手术……
据协和医院副书记夏家红介绍,心外科目前的年手术量达2600多台,能常规开展各种具有国际水平的术式,实现“疑难危重手术常规化,常规手术微创化”。近3年连续实施心脏移植50多例,成功率达100%。
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是专家勇攀医学高峰、技术实力的明证。
双胞胎“先心兄弟”手术完成后,弟弟骆涛数度濒临死亡,杜心灵教授戴着护腰,在重症监护室守了4天4夜……患者终于在心脏停跳13天后重新起跳;湖北鹤峰患者崔某术后病情危重,肖诗亮教授待在ICU寸步不离,直到转入普通病房……
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说,全心服务患者,以100%的辛苦,缓解病人哪怕是1%的痛苦,已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爱心人
心脏病动辄数万元治疗费用,对许多患者意味着“一病致贫”,一些患者甚至因贫放弃治疗。协和医院心外科想方设法减轻患者负担,在保证质量前提下,从一根线,一片药开始,尽可能节省费用。
吴先生因患二尖瓣极重度关闭不全,去年11月在这里接受手术。通常情况下,此类手术需使用约15根进口手术缝合线。当天,张凯伦和刘金平两位教授小心翼翼缝合,仅用了3根进口缝合线和8根国产缝合线,仅此一项就节省1700多元。
心脏手术中患者难免出血,有的医生喜欢使用止血胶,轻轻一喷就得两三千元。而这里通常采用缝线、电烧等基本外科止血技术。患者只要能正常吃饭,坚决不开营养药,实在需药物调节的,只开每瓶10元左右的自制营养液。
处处“小气”,一心节约费用,只为降低患者负担。以普通换瓣手术为例,整个医疗过程一般可节省近万元,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可节省5000多元。
“因贫穷看不起病的患者太多了。”出生于鄂州农村的心外科主任、教授董念国说,“公立医院有责任尽己所能,让贫困患者看得起病。”
协和心外科还从科室盈余中拿出钱开展爱心救助,与社会团体、爱心人士一起,开展专项捐助公益活动。2001年以来,这个科室每年至少拿出2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救助心脏病患者。10多年来,累计减免治疗费用3400多万元。
知心人
医者父母心。在长期医疗过程中,心外科医务人员视病人如亲人,与患者结下浓浓情谊。
病人徐立新手术前十分害怕。为解除她的恐惧心理,医生带她参观手术室,讲解手术过程,手术后还买来巧克力安慰。
今年7月,来自青海的5名农村贫困先心病患儿来到心外科。医院不仅包干了患儿治疗费和家属路费、住宿费,还考虑生活习惯不同,安排食堂专门为他们制作面食。
为让更多患者摆脱病痛,专家们走进偏僻穷乡,开展义诊、手术、对口帮扶。
为挽救一对无钱治病的农民兄弟生命,年轻医生冒着酷暑,三赴洪湖,辗转找到这对兄弟,免费为他们成功实施复杂的根治手术。
10多年来,心外科帮扶的机构涉及8个省、23个地级市、50多家医院。累计派出专家500多人次,诊疗患者约2万人次,帮助基层手术1000多例,一大批边远地区患者得到专家治疗恢复健康。
当病人遇到困难时,医护人员纷纷慷慨解囊相助。有的资助一百、两百,有的从家里端来热饭热菜,有的帮他们购买返乡车票,为贫困患儿买奶粉、尿布、玩具……
心外科病区护士站前的墙角下,摆满了各种锦旗牌匾。这些凝聚着病人感激之情的锦旗牌匾,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