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罗茜 通讯员薛萱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教室设在武汉协和医院儿童血液病中心,学生是一群身患白血病的孩子,老师是一群免费授课的志愿者——这所国内首个“病房学校”今日迎来十周年校庆。
10年来,这所学校共有2万余人次志愿者前来义务授课,共有1.1万余白血病患儿在病房的课堂上学习知识。有一位患儿的家长在孩子病愈后,怀着感恩之心捐献10万元家产设立基金,至今已经救助了6名同病相怜的患儿。
“病房学校”迎来十周年校庆
10年前,武汉协和医院每年收治的白血病患儿多达800多人,他们的治疗通常需要耗时1年半到3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这些正值学龄的孩子无法回到课堂,只能住在病房里忍受着治疗的痛苦,很多孩子求知若渴,盼望着能早日回去上学。
该院儿科主任金润铭教授关注到这个问题,萌生了创建一所纯公益“病房学校”的念头。2002年夏天,他为白血病患儿招募义务老师,3个多月后,已经有上千名志愿者报名。那一年的平安夜,200多名志愿者成为第一批义务老师,国内首个“病房学校”正式成立。此后,每到周末,义务老师们就会到病房陪孩子上课,除了语数外,还开设了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病情较重或因治疗不能起床的孩子,老师就会到床前一对一辅导。
这10年来,在“病房学校”授课的老师达2万余人次,辅导了1.1万余名白血病学生,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1岁,最大的不过十来岁,很多孩子是做完化疗、打着吊针来听课。
受助家庭知恩图报资助其他患儿
赵阳煜曾经是“病房学校”的一名学生,如今,他已经从学校“毕业”,也幸运地逃出了死神的魔爪。昨日,他的妈妈杨菲特地赶在十周年校庆前夕回到这里,向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医护人员和义务老师们表达谢意。
2001年,赵阳煜刚上小学三年级,隔三差五就发低烧,治疗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好,几个月后,他被确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武汉协和医院住院期间,他经常在“病房学校”上课,直到2005年病愈出院。
杨菲介绍,得益于住院期间学到的知识,孩子出院后努力补上了落下的课程,更重要的是,“病房学校”教会了他勇敢的生活态度,现在无论面对任何困难,他总是很坚强。
去年9月,杨菲一家怀着感恩的心,拿出几年来攒下的10万元家产,以赵阳煜的名字命名,成立了一个基金,用来帮助同病相怜的白血病患儿,至今,他们已经资助了6名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