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祁燕 通讯员涂晓晨
一只贴满航空标签的旅行箱,跟随了老专家朱贤立20多个年头。他曾被邀请到109所兄弟院校讲学和协助开展显微脑外科手术,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市。
近日,经不住老家浙江宁波丽水市医院的再三恳请,即将八十大寿的朱贤立教授带着自己的手术家当,再次出发了,为当地一个得颅咽管瘤的孩子手术。术后,医院深谙朱老的原则,直接在手术室订盒饭招待了他。术后复查显示,瘤子切得很干净。
这位我国显微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低调、淡然,却可以为病人的利益与人争得脸红,哪怕得罪了人。他一生以从医为荣,所有的爱好都是围绕于此,电工、木工和钳工无所不会,耳聪目明,手不抖,至今在医院每周还做一两台手术,这在全省寥寥无几。
爱动手爱琢磨
1933年3月,朱贤立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中医世家。从武汉医学院(现同济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成为协和医院普外科副教授。为了练手,业余时间,他喜欢拆装钟表,做做电工、钳工或木工,甚至学会裁剪和缝纫衣服。
一次出差,看见一种妇女头上戴的不锈钢发箍,萌发了制作手术器械的灵感,就花2元钱买了一个,回去就动手打磨,竟做出了一只小巧的神经剥离器。至今,经他制作和改进的手术器械已达20多种。
35岁那年,国家派他参加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当时援外人员一律穿着布料的中山装。不料工作不到半年,衣领和袖口开始破损,使馆为此着急,设法买来一批衣料,听说朱贤立会做衣服,希望他脱产两个月,为20多名队员各做一套毛料中山装。
朱贤立接受了任务,但不肯“脱产”。时间紧,量又大,他如何完成任务?他裁剪好后,到各小组选出略懂缝纫的女同志,将方法传授给她们,很快,不到一个月新衣就穿上身,丝毫没耽误他的医疗工作。
回国前夕,我国驻瑞士使馆的大使夫人因急性阑尾炎,请当地医生手术后感染了腹膜炎。情况危急,驻阿使馆遂派朱贤立赴瑞救人。可当地不允许中国医生手术,朱贤立提出就在大使馆手术。大使很惊诧,最终同意了。经一番清洁、消毒,手术非常成功,夫人很快痊愈。
46岁甘当钳工
赴瑞士深造的两年,是朱贤立人生的重要转折,也开启了我国显微神经外科的时代。
1979年,经国家教育部统考择优,朱贤立被派往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师从国际著名显微神经外科权威雅沙格教授。和他一起慕名而来的,还有美、日、法等多国学生。
雅沙格要求极为严格,难得的手术观摩,进修生须远离手术台,坐成一排看电视屏幕,并保持绝对安静。
朱贤立当时已46岁,在国内也带着学生,却老老实实地在实验室按要求进行各种显微镜下基本功练习,忍住脖子、双肩和腰的酸痛,一练就是8个小时。手术结束,他将手术台收拾干净,最后一个离开。
看在眼里的工作人员将这些悄悄告诉了雅沙格。“愿意做我的助手吗,不过可没有薪水。”一天,雅沙格对朱贤立说,他欣喜不已,这样的机会是难得给进修生的。
离手术台很近了,朱贤立非常珍惜,很快成了雅沙格的左膀右臂。两年间,他参加了各种颅内显微手术近400次,还被雅沙格推荐到意大利等国交流访问。
临行前,雅沙格依依不舍,询问他有何要求。考虑到回国后能迅速开展工作,朱贤立打心眼里想有一套手术器械,可外事纪律有约束,他忐忑地向大使馆请示,获准后才开口。雅沙格欣然同意,请来护士长制定清单送往厂家,将一整箱器械发至中国。
培养了一批骨干专家
在我国,脑瘤的发病率约7/10万,占全身肿瘤的2%,死亡率居12岁以下儿童的首位。
传统肉眼下手术,许多深部肿瘤无法切净,容易复发。朱贤立意识到,显微外科正是我国需要的新技术。以颅咽管瘤为例,患此病会失明、孩子长不高,成人则不能生育,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瘤体位于颅底深处,肉眼手术很难切干净,术后常常复发。当时的教科书都明确指出“预后不好”。若在放大5倍、10倍的显微镜下手术,一次全切的机会将大为提高。
还有凶险的颅内动脉瘤和脑干肿瘤等手术,经显微手术,疗效也会显著改善。
朱贤立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始终孜孜不倦地向全国推广显微神外技术。一开始遇到的阻力不小,比如怀疑是否必要,昂贵的器械缺少经费,技术也得重新适应:原来的肉眼操作,手眼自然协调;但在显微镜下,视野和景深变小,眼-脑-手的反射协调需重新建立等。在他的耐心帮助和努力周旋下,顾虑和困难解除了,很多中青年医师从此走上显微手术的道路。
此时,荣誉和官位也纷至沓来,朱老却放弃了,“我这个人就喜欢看病,搞技术。”
1990年,他和团队完成了《显微神经外科入门》系列录像片,记录了他们自身训练以及由简到难的病例,一时引发全国业界的学习热潮。
截至2005年,朱老已举办过十多期培训班,参加的医生由最初的十多个,到后来每期百余人,他们中很多人成为各地显微神经外科的骨干力量。
别人敬酒他用吃面拒绝
应邀协助手术,当地医院和病人家属为表谢意,难免宴请。朱老不喜欢这些应酬,总是上飞机前就短信告诉对方“已就餐,勿准备”,实在推不了的,他会临时向服务员打招呼“请来碗面条”,这样别人敬酒,他便示意在吃面。“为此啊,老师得罪了人都不知道。”该院神经外科主任赵洪洋教授感叹。
生活简单,朱老对患者却很有心。
早年,病人没地方热饭菜,他把家里的微波炉搬来,还在旁边写了一份病人的营养食谱。至今,由他主刀的每一位病人,都是他亲自去术前沟通。手术的利弊、方案选择,他会用最通俗的语言,让缺少医学知识的患者及家属理解清楚。
朱老的学生张方成记得多年前,一位农村妇女患脑瘤却缺钱医治,在医院一角发愁哭泣。朱老路过,热心地上前询问,劝她安心治疗,还申请减免了部分费用。
5年前的一个腊月,从外省转来一个福利院的患儿,孩子才5岁,患的是颅咽管瘤。手术要求高,当时临近春节,有医生不愿接,朱老不仅亲自手术,过年期间还每天都来看孩子,观察病情变化和每小时的尿量,及时调整药物,避免了严重并发症。
让朱老颇不平的是,有时遇到子女不尽心为老人治病,明明手术希望很大,却要拖回家。“把你们村支书请来”,“我要跟你们领导谈”……许多人认为这些话已“不合时宜”,但朱老仍然坚持。他相信,挽救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医生的认真和不懈,终究会使病人家属感悟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