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台换心手术同时开始
6月20日上午,协和医院心外科接到通知,有4个“供心”可做心脏移植。一次有4个供体,心外科的医生还是头一次碰到,2009年7月,该科曾同时给两位病人做换心手术。
失去一个供体,就意味着失去一个生命。当天下午,该院召开了以心脏外科为首,涵盖麻醉科、手术室、ICU、血液中心、护理部的心脏移植筹备会,胡豫副院长向参与的医护人员发出了同时做4台换心手术的动员令。
接到动员令,心外科倾巢出动,包括13名教授,17名副教授,涉及医务人员达200多人,分成4组各自分别完成供体的选择、摘取、配型和移植工作。
当天晚上11点,医护人员在完成4颗心脏与4位终末期心脏病人的血型和组织配型后通知患者,准备做心脏移植。
6月21日10点43分,4颗珍贵的心脏同时到达协和医院手术室,11点50分,以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分成4组同时进行4台心脏移植手术,每组都由一位博导主刀。
4颗心脏相继“重启”
同时换心的4位患者都是终末期心脏病男性,病情危重,年纪最大56岁,最小48岁,如果不及时换心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52岁的武汉市蔡甸区农民王某患有扩张型心肌病,整个心脏肿胀如西瓜,随时可能破裂。经过1小时57分的紧张手术,13点47分,第1颗移植心脏在他的体内重新跳动;13点51分,第2颗心脏在56岁的湖南常德农民周某体内重新跳动;14点02分,第3颗心脏在湖北随州48岁农民李某某体内重新跳动;14点09分,第4颗心脏在河南省驻马店市53岁的公安干警李某体内重新跳动。
短短22分钟,4颗珍贵的心脏,相继在4位终末期心脏病人体内重新启跳,这标志着同时进行的4台心脏移植手术全部成功。
目前四位患者恢复良好,心率、血压、呼吸均正常,已转入ICU病房进行后期的恢复治疗。
不为创纪录只为抢时间
四台换心手术,为何要同时进行?对此,协和医院心外科教授肖诗亮称:此举不为创纪录,只为抢时间。
他解释道,目前,制约换心手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器官来源不足,每年等待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中,100个人只有1个人有机会等到。而心脏对供体的要求相对高,必须在取下心脏6个小时内完成手术,不像肾脏可以保存24小时。如果手术不同时进行,极有可能会造成某一个供体因时间拖延造成损坏,这就等于让一位患者失去了生的希望。当然,同时手术只有在强大技术力量支撑下才能做到。
据了解,我国现有心功能衰竭患者超过1000万例,每年超过200万人死于终末期心衰。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00多例心脏移植手术,存活最长的已33年。我国已完成移植手术480多例。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心脏移植手术日趋成熟,病人术后5年存活率达75%。
每年全国有10万急需要换心的心衰患者,但去年成功换心的仅150人,在协和等待换心的患者中,5人中仅有一人能够等到供体,其他的4人只能在等待中死亡。
“心”变了性情不会变
心脏会不会带有记忆功能,“换心”后人的性情会不会受捐献者的影响?
武汉同济医院心胸外科曾对心脏移植病人进行一次术后调查。在对12名病人进行的调查中,有11人表示“心脏移植对自己没影响,感觉和以前一样”。大多数人觉得“虽然身体里有来自他人的心脏,但没什么感觉,像自己的一样,性格也没发生改变”。
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分析,移植病人相貌上的变化主要是变胖,毛发变浓密了,这是术后服用激素类药物导致的。至于部分患者性情发生细微变化,主要是因为经历了九死一生,价值观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6月21日下午13点47分至14点09分,4颗珍贵的心脏,相继在4位终末期心脏病人体内重新启跳。昨天,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宣布,这4台同时进行的换心手术圆满成功,4位患者恢复状况良好,创造了全国纪录。据了解,同时进行4台换心手术在国内尚属首次。
4位“换心人”档案
干警30年不休息致心衰
53岁的“换心人”李某,是河南驻马店一看守所所长,据家属介绍,他是个“工作狂”,上班30年从未休息一天,导致心衰要换心。
2011年李某体检时发现患有扩张型心肌病,但一直只是吃药缓解。今年2月病情加重,出现胸闷气短、心衰、下肢浮肿等症状。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北京301医院就诊时都被告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由于心衰太严重,不宜施行手术,只能吃药维持。
抱着最后的希望,他于今年4月13号入住协和,先入心内科调养,1月后再转入心外准备移植。
大三儿子弃考陪父亲换心
湖北随州农民李某某48岁,已有13年心脏病史,今年5月病情恶化,6月8日入住协和医院,经检查只能实行心脏移植。
李某某的儿子是大三的学生,由于母亲要管理家中的果园维持生计,因此照顾父亲的重担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小李痛心地提到,父亲的病情一拖再拖,迟迟不来武汉就诊,全是因为父亲不想耽误自己的学习,希望一切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再来治疗。为了照顾重病父亲,小李已请假一个月放弃期末考试陪在父亲身边。
为给父亲换心女儿预支8年未来
来自湖南常德的56岁周姓患者,女儿曾考上湖南师范大学,却因家贫而放弃上大学,南下打工,为了给父亲治病,在外打工的她四处打借条,借了16万为父亲治病。
面对父亲的病情,小周笑言自己将未来8年的收入都已花光,可是自己不在乎。面对父亲有时灰心丧气的心态,她利用协和医院心脏移植之家的平台,找到病友送上鼓励。她还自学专业书籍,尝试去理解父亲的病因病理,试着帮助父亲康复。
儿子放弃生意延续父亲生命
蔡甸52岁“换心人”王某,妻子于年初突发脑溢血去世,25岁儿子放弃正在浙江做的生意,回来照顾父亲一年多。
小王近10年来一直在浙江做手机修理生意,得知父亲病情恶化后,他抛开生意,专程回家悉心照料,花光了多年积蓄。他说,母亲去世时自己就在身边却无能为力,今后不管吃多少苦,只要能帮助父亲延长生命,自己都愿意承担。
记者伍伟 通讯员黄冬香 涂晓晨 刘坤维
楚天都市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30625/ctdsb2076257.html
武汉晨报: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13-06/25/content_5179737.htm
长江日报: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3-06/25/content_5180016.htm
湖北日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hbrb/20130625/hbrb2076098.html
楚天金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jb/20130625/ctjb2076409.html
长江商报: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3/06/44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