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武汉晚报:13轮化疗痛感洗澡难 90后“高富帅”发明导管防水套
2013-10-12 阅读量:
分享:

叶诗琪给病友试戴防水套

记者伍伟 通讯员涂晓晨 张玮

PICC导管被称为肿瘤化疗患者的“生命通路”,然而这条“生命通路”却时常遇到一个头疼问题:洗澡,一不小心就因导管进水造成感染而要重新植入。90后“高富帅”叶诗琪也曾为这一问题苦恼,经过13轮化疗和两年多摸索,他发明了PICC导管保护套,为众多病友撑起了“生命通路”保护伞。此产品目前正在提交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13轮化疗 掉光头发眉毛

23岁的叶诗琪1.83米的个头,面庞清秀,18岁时高中辍学南下打拼,曾做过片区主管,年薪十余万,是不少女孩心中的“高富帅”。2009年夏回汉创业,开了家女装店,生意刚有起色,小叶就发现自己经常发烧,胸部、腰部疼痛,2010年春节前夕在协和医院被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

面对诊断结果,小叶的第一反应是放弃治疗,拿赚来的钱出去旅游,并数度拒绝医生的治疗方案。考虑到他这么年轻,医生、护士轮流给他打多次电话,让他回来做治疗,主治医师程晶教授还向他解释,只要配合治疗,有60%-80%的机会可以治好。

2010年正月初四,小叶正式接受化疗,但经过8次化疗和50多次放疗后,检查结果仍不乐观,医院建议做新一轮的放化疗。

小叶再次提出放弃治疗,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三五天不出门,可亲友和医护人员仍然没有放弃他,在第13轮化疗结束后,终于有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目前为止仍没有复发迹象。“2010年4月份重新开始化疗,当时头发眉毛都掉光了,身体浮肿,喜欢的衣服穿不了,想去的地方也去不了。”叶诗琪说。

“潜水”两年 发明导管防水套

除了化疗的痛苦,爱耍帅的小叶还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洗澡。原来,为避免化疗时注射药物导致血管损伤,要在上臂静脉中放一根导管(PICC导管),最长要放一年之久,而洗澡时水流经常会打湿里面贴在伤口处的保护膜,如不及时更换,伤口就会感染,而更换费用很高。

2011年夏天,小叶病情稳定下来,他萌发了制作导管保护套的想法,让自己和病友都能痛痛快快洗澡。

今年3月,他把想法付诸实践,费时两个月在电脑上画了3D设计图,但找材料却颇费周折。为了找到防水又舒适的防护套材料,他花了一周时间跑遍了汉正街都没找到,试了20多种材料都不合适。小叶喜欢游泳,想到泳帽是用硅胶做成的,试用了十余种硅胶材料,发现医用硅胶最好用。随后又找了多个厂家,生产样品。

“实际研发过程非常艰苦,也走了很多弯路,最成熟的就是现在这个硅胶材质的了,在弹性、舒适度、尺寸、外观上又都调试了很久。”小叶说,“修改和调试过程中,我多次征求管床护士鲍利红的建议,经过十多次的反复修改,做了50多个样品才最后定型,整个研发费用共花了5万多元。”

护士称赞 比保鲜膜好用多了

小叶设计的PICC导管保护套有两层,内层护肘和外层防水套,内层护肘采用棉和涤纶材料,可稳固PICC导管,外层硅胶袖套佩戴于内层护肘外,完全防水,记者试戴了一下,感觉还比较舒适。

“小叶的这个发明让我们愧疚和汗颜”,管床护士鲍利红称,2002年我们就开始使用PICC导管,应用12年却仍然没有找到洗澡时防止感染的好方法,只能让患者洗澡时多缠几层保鲜膜,但还是存在渗水感染的问题。而且伤口在手肘处,缠了保鲜膜的胳膊活动很困难。

小叶告诉记者:“戴着这个保护套游泳都不怕导管渗水”。而被洗澡问题困扰了3个月的病友张利平,昨天试用小叶发明的保护套之后,终于痛痛快快洗了个澡,连称以后洗澡泡澡都不用担心渗水感染了。

据悉,小叶已经将导管保护套申请国家专利,并已生产出来50多套,每副成本约80元,目前已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全面推广,许多老病号用了感觉都蛮好。小叶称,他相信不久的将来,自己发明的保护套,会成为每个化疗患者的必备品。

长江日报:http://cjrb.cjn.cn/html/2013-10/12/content_5233056.htm

武汉晨报:http://whcb.cjn.cn/html/2013-10/12/content_5232849.htm

楚天都市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31012/ctdsb2171472.html

楚天金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jb/20131012/ctjb2171725.html

长江商报: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3/10/458891.html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