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本报记者严珑 通讯员黄冬香 涂晓晨 沈艳 摄影:魏铼
近日京津冀地区雾霾卷土重来的消息,不由得让江城市民回忆起去年底那段“咽干喉痛”的日子。那么,雾霾到底是什么?它的危害在哪里?网上五花八门的防护办法哪些真有效哪些不靠谱?上周日,本报邀请武汉市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协和医院呼吸科副主任辛建保教授,为近200名读者进行讲解,并现场接受了咨询。
雾是雾,霾是霾
“雾霾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哪年秋冬季节没有大雾天?”去年雾霾天气刚出现时,64岁的钱先生曾如是说。显然,他将雾与霾混作了一团。
“雾,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霾,是空气中微小的可吸入颗粒物累积得过多而形成的一种薄薄的‘灰幕’。”辛建保介绍说,近期,报纸和电视上常提到的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细颗粒物,其直径仅相当于头发的1/28。
辛建保说,细颗粒物直径在75至100微米时,鼻毛可将其挡住;50微米左右时,鼻腔黏膜细胞纤毛可将其排出。但是,若小于10微米这个临界点时,即可被吸入到呼吸道、气管;小于2.5微米时,就可进入肺泡、肺泡壁了。
大油爆炒式烹饪应改变
“对于细颗粒物,重点不是关注它的大小,而是它的组成。”辛建保说,PM2.5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微粒和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组成,一旦进入呼吸道是很糟糕的事情,而且其浓度越高毒性越大,颗粒直径越小毒性越大。
市民大多知道PM2.5对呼吸系统有损害,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对心脑血管等器官危害也很大,因为它通过气道能够进入肺泡壁,穿过肺血屏障进入血液,从而对心血管造成损害;它还能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穿过脑屏障,损害脑部。此外,PM2.5吸附化学、重金属等毒物,能够使基因物质受损,从而引发癌症。
去年曾有官员将雾霾与老百姓日常烹饪联系在一起,一度引起争议,对此,辛建保评价说:“市民批评有点过激了。”他说,中国式烹饪喜欢热锅大油爆炒,油烟很重,确实会产生PM2.5。保护空气质量,从普通百姓力所能及的角度说,建议尽量选择油烟少的烹饪方式。
清肺食物多没有依据
“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每天会补充营养素?”讲座过程中,辛建保做了个随机调查,现场只有三四个人举手。对此,他表示,网上热传的一些所谓清肺食物,目前其实并无相关证据,不过“补充基本营养素是绝对真理”。他提醒市民,要注意维生素C、D的补充,平时饮食营养一定要均衡,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戒烟也很重要。
对于市民关于戴口罩有没有作用的疑问,辛建保分析说,口罩种类很多,普通棉口罩是防不了PM2.5的,N95口罩上方的金属丝可以夹住鼻梁,加强了封密性,有一定作用,但是戴着很闭气,很不舒服,而且对无纺布过敏者也不能佩戴。另外,他强调戴口罩一定要注意卫生,及时清洗或更换,否则易滋生细菌和污染物,那样“戴了还不如不戴”。
另外,辛建保还建议广大市民,现在每天会发布PM2.5污染指数,市民外出前不妨先查询,如果到达中度污染,就尽量减少在室外的时间,不要外出晨练,回家也少开窗。
进屋要换衣服洗手脸
雾霾天如何锻炼,也是不少市民关心的话题,当天讲堂现场就有读者提问:“雾霾天适合在家里运动吗?”对此,辛建保的建议是“因条件而异”。
他说,如果室外污染不是太厉害,而室内空气质量还不错,一般情况下做室内运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室外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即使是在室内,最好也不要做过于剧烈运动,比如在跑步机上跑步。另外,更不要超负荷锻炼。
辛建保还提醒说,雾霾天气外出后,衣服和皮肤上可能会沾有PM2.5,因此回家后最好立刻更换外套,并且清洗手脸等裸露皮肤部位。另外,雾霾天尽量不要在室外晾晒衣物,在室内要尽量避免扬尘,摆放绿萝等绿色植物对净化空气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