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武汉晨报专版:协和医院 轨道生命线开到家门口
2014-03-14 阅读量:
分享:

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薛宣

2012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此后,地铁将贯穿武汉三镇,并实现与城铁、高铁的“零换乘”,人们前行的步伐提速;

2013年9月28日,武汉协和医院门诊大楼正式启用,成为我国医疗机构与地铁无缝对接第一家,自此,轨道线与生命线交织,疾病救治步伐提速、再提速。

武汉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如是说:“长途跋涉来协和就医已成为过去,优质医疗资源由此来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轨道交通奠定三大“就医圈”

5年前,广州患者来武汉就医需乘十几个小时的车,往返两天。2009年底,武广高铁通车,广州至武汉距离缩短到3小时。高铁、动车,搭建起通往武汉协和的“绿色”通道,异地求医更加便捷。2012年,协和医院与地铁2号线无缝对接,该院的辐射半径再次沿轨道扩张,形成“半小时”“2小时”“5小时”的三大就医圈,生命通道再次“提速”。

半小时市内“地铁求医圈”。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4号线的相继开通,使沿线市民只要搭乘任意一趟地铁,就能在半小时内到达协和。乘地铁从汉口火车站到协和只需10分钟,武昌站20分钟,连最远的武汉站也仅需30分钟。

2小时省内“城际求医圈”。乘武咸城际铁路,咸宁到武昌站28分钟,孝感到协和50分钟,宜昌2小时10分钟,省内城市到协和平均只需2小时。

5小时中部省市“高铁求医圈”。动车、高铁搭建起高速交通网,换乘地铁到协和,郑州仅需2小时10分钟,合肥2小时45分钟。即使是中部以外的省市,西安到协和也只需4小时40分钟。

快速交通网络夯实“中部医都”基础,长长铁轨连通全国患者和协和专家。协和医院新门诊启用三个月来,门诊量达91万人次,外地患者约占四成,同比增加30%。2013年,该院门诊量超过351万人次;住院患者15.8万人次,手术量约7.2万台次,连续三年位居湖北医疗机构服务病患的首位,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全国。

实力

“国家队”方阵服务圈内百姓

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2013年元月,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协和心外科“大爱医心”荣誉称号,并号召全省医务工作者向该集体学习。协和心血管外科是该领域的“国家队”,排名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年手术量2700余台。

包括心血管外科在内,协和43个临床专科中有3/4为国家队专科,每天近300位专家为来院的万名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7个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麻醉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妇产科、呼吸内科。3个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学(含B超、放射)与核医学、感染性疾病科和中西医结合科。25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心血管外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骨科、胸外科、耳鼻咽喉科、检验科、临床护理、神经内科、皮肤科、肿瘤科、临床药学、整形外科、老年病科、急诊医学科等。

协和人不断刷新医学纪录:成功完成世界首例成人裸露心脏回纳手术;成功分离国内首例坐骨连体婴儿;为复杂先心病双胞胎做矫正手术,创造世界纪录。国内首创结肠代阴道微创手术、首例3D导航全髋关节置换术……

责任

百年“协和”仁爱济世

1866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博士创办了“汉口仁济医院”即“武汉协和医院”。自此,无论是大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协和先辈冒着生命危险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1931年夏,汉口遭受内涝外洪夹击,协和全员出动,雇用运煤船当医疗船,沿江送药,免费收治危重病患。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协和代表中南区,派出第一批赴朝医疗队。

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湖北省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协和医疗队以最快速度奔赴重灾区,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出色完成救援任务。

从70年代的下乡巡回医疗,到今天的对口帮扶,协和医疗帮扶的半径远在西藏、新疆,近在周边社区,湖北的众多地市县都留下了协和人坚实的足迹。

2009年10月,协和深圳医院正式挂牌;2011年8月,协和医院博州分院挂牌。在省内,还分别在鹤峰、洪湖、恩施、云梦等当地医院挂牌。

……

148年来,协和根植湖北,辐射全国,服务数千万的百姓,若说协和对保障湖北人民健康所作的贡献最大,绝对当之无愧。

高铁、动车、与城市轨道交通无缝对接,搭建起通往协和医院的快速通道,“求医圈”半径不断扩大,中部医都魅力越播越远,健康“中国梦”将更触手可及。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