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健康档案卡片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技术的发展,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公平性,医学目标正从疾病诊疗向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转移,医学重心正从以医院为核心向以社区及家庭为基础下移,对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年3月以来,我院开始实施医学生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项目。通过让医学生为亲友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健康管理,培养医学生健康管理意识,提升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弥补现行课程体系在社区医学、健康管理意识、人文照顾方面的不足。
亲友健康管理怎么做
建立亲友健康档案 医学生利用假期回家探亲、平时电话、网络联系等方式,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模板,全面采集亲友病史,在建立亲友健康档案前,学生应尽可能让亲友进行健康体检,然后收集其检查资料、诊疗病历,再建立纸质、电子健康档案,并适时对亲友健康状况进行追踪,形成完整的健康档案。健康档案的建档对象不局限于已患病的亲友,还包括亚健康、健康亲友群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已建立的亲友健康档案,借助大型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优势,为患病的医学生亲友提供疾病诊疗服务;通过构建的亲友健康管理网络平台,对亚健康、健康亲友群体开展疾病预防、健康知识宣传。
自主学习 亲友健康管理教学实践团队将收集的学生亲友健康档案,以纸质版和电子版形式归档后,为更好地保护学生及其亲友隐私,以学生班级为单位进行编码,并选择学生学号作为文档名称进行整理存放。同时,为了加强病案管理,可将档案根据系统按疾病大类进行分组,筛选出具有讨论价值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料存档。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结合病案讨论结果、网络咨询意见、临床专家建议进行整理分析并记录于亲友健康档案中,将档案交由各班级教师即临床医生审阅,最后以信件的形式寄给亲友,指导其就医并规范健康行为。一段时间后再根据亲友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建议,以便及时诊治。
信息管理 健康管理的信息更新和反馈工作由医学生承担,亲友健康档案的信息一般应按季度进行更新,如患慢性病(如高血压等)或亚健康、健康亲友群体;特殊病案,如危重病、妊娠期妇女等则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新。信息的获得可选择寒暑假,通过学生与亲友面对面交流、在校期间的电话及网络联系等方式进行收集,亲友健康档案的管理应从建档之日开始,每一份档案要求连续跟踪记录不得少于两年。
从亲友健康管理学到啥
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项目的实施,使学生与亲友获得了多方面益处。
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亲友健康管理实践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友健康管理的学习内容丰富,既需要学生熟悉问诊要点,又需要掌握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专科知识以及预防保健、心理、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学生在建立档案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整合所学知识,综合考虑亲友的实际情况,作出更有利于亲友健康的临床决策。
增强了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学生选择自己的亲友进行健康管理,一方面可作为接诊医生对亲友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另一方面可作为患者家属体验就医感受和了解健康需求,更好地指导亲友就医和保健。由于健康管理对象为学生的亲友,所以学生对此项工作拥有充足的原动力。诊疗意见的确定过程也综合考虑了亲友详尽的健康状况和经济水平,并结合临床一线医师提供的专业指导,使最终方案实现最优化。接受健康管理的亲友也提高了保健意识,了解了医学知识,进一步达到促进亲友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亲友健康管理过程中,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亲友健康管理好在哪儿
与其他健康管理相比,亲友健康管理的主体从社区或全科医生变为在读医学生,对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健康管理和社区医学方面知识的不足进行了补充,扩展了医学视野,提高了实践能力。活动对象也由社区居民转化为学生的亲友,从而有效、巧妙地解决了健康档案跟踪和更新困难的问题。通过学生与亲友沟通的方式进行病史采集、提供诊疗建议及预防措施等,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临床思维的反复训练,又可以加强学生与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形式也由简单地登记病历扩展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讨论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全过程及相关前沿知识。
亲友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新颖的课外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知识整合的目标,提高了预防、诊疗、康复观念,为亲友健康保驾护航。不同年级医学生全程参与,实现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对加强全民预防观念,推动临床诊疗规范化均大有裨益。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通过对个体连续性的健康追踪,强调了综合医学实践能力的锻炼,有助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医学卓越人才。
(谢 珺 季湘年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本报特约记者涂晓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