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考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参考》2020年第7期

2020年09月29日 11:09  点击:[]
分享:


 《学习参考》2020年第7期【教师节专题】.pdf

学习参考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编印 二十二


 

1.在教师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的通知

3.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

4.教育部关于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5.教育部关于授予沧南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6. 【中国教育报】张桂梅:为大山女孩打开广阔人生

7. 【中国教育报】活着,就要有共产党员的精气神——记湘潭大学96岁老教授沧南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国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要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全面复学、正常复学、安全复学。

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732万人。广大教师疫情期间通过大规模在线教学,满足了全国2.8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了教育教学方式革命性变革。数百万乡村教师、近百万特岗教师、数十万支教教师坚守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的地区,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来源:新华网  2020-09-09)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的通知

教师〔202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2020年9月9日,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教师节重要寄语,对广大教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教育脱贫攻坚中的突出贡献予以充分肯定,提出殷切期望,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教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寄语精神,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寄语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寄语,高度肯定了广大教师在特殊时期坚持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高度肯定了广大教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中,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孩子的人生梦想,所展现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殷切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特别强调要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全面复学、正常复学、安全复学。

寄语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情深意切、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特殊厚爱,是对教育系统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并为当前统筹做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和全面复学提供了思想指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

各地各校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寄语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按照覆盖全体、精准投放、形式创新、喜闻乐见的要求,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引导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寄语精神上来。同时,结合短期中期长期安排,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与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下简称《讲义》)、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入脑入心、落地见效。

1.系统学习,开展系列研讨。各省级教育部门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组织教育系统干部、大中小学教师和高校学生特别是师范生认真学习,结合工作学习实际,开展高水平研讨。各省级干部教师培训机构在国家级示范培训的指导下,认真开展教师节寄语在线专题培训,对教育系统干部和教师进行分批轮训。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把教师节寄语相关内容纳入必修课程。

2.深入思考,撰写系列文章。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高校负责同志、教育系统干部、大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等代表,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撰写多种类型的学习体会文章,深入解读教师节寄语重要内涵。发挥好宣传平台优势,积极组织参与“学习强国”平台“学寄语、悟思想、育新人”专题征文,持续推出系列宣传普及文章。要在本地本校主流媒体和主要报刊上开设专题专栏,刊发心得体会和学习文章,形成浓厚的学习解读氛围。

3.亲力践行,开设系列课堂。以部属师范大学为主,组织知名专家学者,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面向全国网络授课,讲解教师节寄语和《讲义》重要思想。创新课堂形式,各级各类学校可在同一天讲授“特殊的一堂课”或组织一次特殊班会、特殊教研活动,以教师的语言,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学习教师节寄语感想。各高校教育学学科、师范专业和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将教师节寄语与《讲义》有机结合,开展系列理论阐释宣讲。

4.深刻感悟,组织系列巡讲。遴选优秀专家、归国学者、青年教师、乡村教师等,集体备课、集中培训,结合实际情况赴各地开展巡讲。各省在本省范围内开展巡讲,覆盖到县(市、区)。组织有条件的高校创作一批微电影、舞台剧等作品。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渠道,及时跟踪报道各地各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深入学习教师节寄语的情况。

三、准确把握学习贯彻落实工作的有关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进度安排和阶段任务,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指导干部教师抓好学习贯彻。2020年9月至10月,迅速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同上特殊一课,撰写解读文章和学习心得体会,营造学习氛围。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开展培训研修和巡讲报告,进行学理层次研讨,推动学习宣讲往深里走、实里走。2021年2月及以后,结合教师培养培训,持续推动教师节寄语贯彻落实工作落地生效。

2.把握工作思路。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注意把学习贯彻寄语精神与进一步学习使用《讲义》结合好,做到融会贯通,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按照“九个坚持”的要求,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要积极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3.创造有利环境。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深入推动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的关心落到实处。拿出切实有效措施,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激发教师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完善机制、营造环境。

各地教育部门和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

(来源: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

教师〔202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张桂梅同志事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中央媒体持续关注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张桂梅同志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典型,曾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2020年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深入宣传学习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她矢志不渝跟党走、痴心执着办教育、无私无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

学习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她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学习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珍视教师职业荣誉和肩负的职责使命,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将满腔热忱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要将学习活动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相结合,与庆祝第36个教师节相结合,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座谈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及报刊、展板橱窗等宣传阵地,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联动,迅速掀起学习张桂梅同志的热潮。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师生厚植家国情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深入宣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情怀,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教育部

2020年8月25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关于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20〕1号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系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

张桂梅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她立德树人,始终坚持一线言传身教,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给予困难学生母亲般的呵护,深受师生和群众爱戴。她敬业奉献,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在与时间赛跑和病魔抗争中,以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

在张桂梅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张桂梅同志是教育战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优秀教师代表,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样,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爱党爱教、至诚报国的崇高信念,学习她教育扶贫、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学习她以德施教、敬业爱生的师德风范,学习她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将学习张桂梅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奋斗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只争朝夕,锐意进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教育部

2020年1月10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关于授予沧南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9〕9号


沧南,男,汉族,192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湘潭大学离休教师、哲学系教授,曾担任湘潭大学哲学系主任、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兼任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沧南同志高举旗帜跟党走,一生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忠诚于党和人民,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和教学领域贡献突出。他知行合一,矢志不渝献身党建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全国赴湘支援湘潭大学建设的首批教授之一,在校率先开展毛泽东思想研究,建设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的一大批研究生成长为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专家。他不忘初心,学术和道德等身,主编《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方法学》等多部论著,作出重要的学术贡献。耄耋之年坚持潜心钻研,指导学生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他以身作则,始终坚守一线立德树人,被称为青年学生的“活教材”,常年节衣缩食资助贫困学生,捐资40余万元助学奖学,离休后兼职关心下一代志愿服务工作10多年,做本科生辅导员,坚持给学生上党课400余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厚学识,引导青年树立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他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洞彻的理论力量、深切的家国情怀,诠释了对毛泽东思想研究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在学生心灵播撒信仰的种子,被师生奉为“我们脑海中共产党员的样子”。在沧南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至诚至真的政治品格,真正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集中展示了一名优秀教师崇高的师德风范。沧南同志是有着63年党龄的优秀教师,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典型代表。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沧南同志先进事迹,我部决定授予沧南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要以沧南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绝对忠诚、爱党爱教的崇高品质,学习他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的师德风范,学习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至诚情怀,学习他勇于攀登、服务人民的品格风范。要自觉将学习沧南同志先进事迹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

2019年11月27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张桂梅:为大山女孩打开广阔人生


2020年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张桂梅不断收到学生发来的喜讯,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子考上大学了。

12年来,她全力推动发展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已经有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半生坎坷半生贡献,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带进大山,她坚信,帮助一个女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

9月4日,张桂梅当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谦虚地说:“我个人获得的荣誉,是由后面无数的无名英雄支撑的,荣誉是全县人民的。”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说‘同学们,请坐’”

1957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满族家庭。17岁那年,她随支援边疆建设的姐姐来到云南,后来同丈夫一起在大理喜洲镇一中工作,那是她人生中最平和喜乐的一段时光。

幸福的日子很短暂,1996年,丈夫患胃癌去世,这个打击几乎使张桂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一年后,她决定离开令她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地方。华坪——这座小县城接纳了她。

张桂梅先是在华坪中心中学任教。正当她全身心投入工作以抚平心中的伤痛时,厄运再次降临。

1997年4月,她感觉腹部疼痛,肚子也越来越大,像怀上了5个月的娃娃。到医院检查发现:肿瘤,需要手术。

“老天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还不允许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吗?”张桂梅整整哭了一夜,但哭过以后,她决定,这病先不治了——马上要中考的学生更重要。

第二天,她一边吃止痛药,一边像常人一样工作,直到3个多月后把学生送进了中考考场,才向学校说明病情,住院切除了重达两公斤的肿瘤。

常人无法想象她是怎样熬过疼痛这一关的——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位,肠子粘连贴在了子宫后壁上。医生要求张桂梅休息调养半年后才能工作,但术后24天,她就匆匆赶回华坪,来到新成立的民族中学任教。

不幸的是,不久后,她未痊愈的身体再次出现病症,肿瘤以极快的速度生长。学生们知道老师的病情后,哭着说:“是我们把你累病的。”而张桂梅心里清楚,是学生一直支撑着她站在讲台上,给了她生命的火光,“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说‘同学们,请坐’。”

1998年7月,直到把民族中学的又一批学生送往中考考场,她才去做了第二次手术。

“桂子飘香,梅花御寒。祝妈妈生日快乐!”

到民族中学工作,张桂梅要面对的大多数是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学生们来自大山,家庭贫困,文化基础差、生活习惯不好。

2003年,张桂梅接手过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班风较差,有的学生转走了,有的学生回家不读书了,有些男孩子晚上还在网吧过夜,老师们都对这个班没有信心。临近中考时,学校安排张桂梅接这个班的语文和政治课,并担任班主任。

为了能管住那些半夜跑出去玩游戏机的男生,张桂梅采取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个男生住在一起。

早上6点,她叫孩子们起床做早操;晚上,她检查女生宿舍后又来到男生宿舍,一张床一张床地查点人数,清点够了才躺下;然后和男生们用轻松的语气聊聊白天的事;时间差不多了,她就说声:“睡觉!”一段时间下来,这些男生说,就像在家里一样,有个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

她的辛劳没有白费,中考时,22名学生考到500分以上,这么好的成绩没有人敢想象。

因为营养跟不上,山里的孩子经常生病。张桂梅就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改善生活,而她自己每顿饭仅吃一份小菜。

一名女生考上了高中,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她一年后不得不辍学打工。张桂梅知道后四处打听她的下落,最终找到她,让她回校复读。在张桂梅的鼓励、帮助下,这名女生最终考取了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华坪县通达乡中学任教。她说,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份工作,就是因为张桂梅,自己要做一名像张桂梅一样的老师。

张桂梅爱学生并不需要任何回报。在她看来,她得到的比世上任何人都多。有一天,她同以往一样匆匆忙忙地赶到学校上课,发现教室讲桌上摆放了两个大蛋糕,只听全班学生齐声喊道:“祝张老师生日快乐!”许多教过的学生也来祝贺她的生日,并送上一张自制的贺卡,上面工整地写着:“桂子飘香,梅花御寒。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生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为许多学生的“妈妈”。“我感到幸福极了。”张桂梅说。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

在民族中学工作的时候,张桂梅就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就让孩子辍学结婚。”张桂梅心痛地意识到,有些大山里的女孩连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窝在大山之中,代代贫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让山里的女孩子受教育,让她们全免费上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让更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2002年,张桂梅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并为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张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从2002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复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执着的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骂骗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咬……5年下来,她只筹集到了一万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2008年8月建成了。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全免费就读。

当年9月1日,100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女孩子成为女子高中首批学生。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

华坪女高成立以来,张桂梅每天都会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吃饭、自习、做操。学生们跑步去晨读、跑步去吃饭、跑步去睡觉……每一件事情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们开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严峻。学生来自大山,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也不强,教学难度很大。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有些连中考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过。

在张桂梅和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建校12年毕业10届学生,上线率和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1800多名贫困女孩在这里放飞了梦想、走进了大学,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这些年来,张桂梅将自己的工资、各级政府发给她的奖金,甚至是大家筹集给她看病的钱全部捐给了华坪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社会事业,累计有上百万元。她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现在还住在女子高中的学生宿舍。但她却说:“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学校、有千千万万个孩子。”

张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帮助大山女孩改变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无数家庭和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光。她无私的大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

韦堂芸老师,左脚骨折拄着双拐坚持为学生上课;勾学华老师,婚礼当天上午还在学校忙碌;杨晓春老师,长期资助学生却从不说起……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考取一所中学的教师,听说母校紧缺数学教师就放弃正式编制,回女子高中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拼的黄付艳,在华坪遭遇水灾时,把自己积攒的钱首先捐给学校……

来自张桂梅的爱,在华坪女高延续着。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年09月07日 第1版)


“活着,就要有共产党员的精气神”

——记湘潭大学96岁老教授沧南


96岁,活着已很稀罕,但湘潭大学96岁的退休教授沧南,却仍在读书写书,讲党课育学生,捐工资设奖学金,几乎全天候工作。

当选一次全国优秀教师,已很稀罕,但沧南在1985年就获得过这个荣誉称号,这是第二次了。教育部还专门下发文件,号召广大教师向他学习。

坐在沙发上的老人红了眼眶:“我感到内疚,受之有愧啊!”采访老人的过往岁月,听他讲述九十几年的人生风雨,这个荣誉,他,当之无愧。

“党的教育事业需要我,我就要来”

今天的湘潭大学,从校医院到办公楼,路上那些参天樟树,是沧南初到湘潭大学时带领师生们种下的。

1977年,没有调令,54岁的沧南只身一人,怀揣着一张武汉大学开具的证明文件,南下湘潭大学。

当时的湘潭大学,名为恢复,实为创建。学校处于初创期,非常艰苦,所有教职员工都分散住在周围农民家里,水要自己去水塘里挑,煤炭、食物要自己到市里买。与之前工作过的武汉大学、中国人大相比,条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党的教育事业需要我,我就要来。”沧南说。

1975到1978年,6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90余所高校的教师会聚湘大。沧南与大家一起头顶蓝天、脚踩黄土,边劳动建校,边教学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开始“创业”。回忆这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沧南说:“毛主席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建好,我们不敢忘!”

更何况,“在毛主席的家乡研究毛泽东思想,是一种归根”。沧南本叫高家贵,年幼丧父、家境贫寒的他,在动乱年代里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为了求学,幼年的沧南,从安徽到重庆到沈阳到河北……一路颠沛流离,只要有读书的机会他就去闯。1948年,沧南考上北京的大学,多次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躲避抓捕,他和许多进步学生一道转移去了河北的沧县,“沧南”之名便是为了纪念这段经历。

“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教书育人的几十年里,每次给学生讲党课,沧南都会用这段经历来解释自己入党的原因。“我的人生经历,我的社会实践,坚定了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沧南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必须以建设好党的教育事业为终身责任。

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矢志不渝。

坐真理的冷板凳

1978年,沧南向学校建议,湘大哲学专业招考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生,并建立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室;1979年湘潭大学开始招收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生;1981年湘潭大学成立哲学系,沧南担任哲学系主任兼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室主任。

看似一切顺利,但在当年的学术界,却实属不易。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学术界出现了一股贬低甚至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思潮。对此,沧南的态度鲜明——应实事求是看待毛泽东。

1983年,沧南提出“毛泽东方法学”这一创见性学术课题,并主持编写《毛泽东方法学》一书。“毛泽东制定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创举”,这是沧南的学术观点,是他独具特色的学术贡献,更是他教书育人的主导思想。

作为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开创者,沧南先后培养了40余名研究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一辈子都在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正是以沧南为代表的一群学者的坚守与开拓,才有了湘潭大学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重镇”的地位。

在东坡村的家里,桂花窗下,竹藤椅,沧南静坐桌前。沧南说,自己“坐着真理的冷板凳”,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研究岁月。《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方法学》《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一本又一本编写的著作,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从这里飞出。

“2021年就是建党100周年了,我写了一本书,作为送给党的礼物。”这本书,标题未定,内容以唐诗宋词中蕴含的哲理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研究为主。为此,90多岁的他,14个月时间通读了14本唐宋诗集410多万字,再精读重点诗篇,边读边写,目前沧南已手写书稿10余万字,“目标是20万字”。

永生不忘为人民服务

1995年,72岁的沧南办理了离休手续。不过几天之后,他的身影出现在湘大关工委。

“请你给学生们讲党课。”这一讲,寒来暑往,便是十多年。

“我在东坡村附近的石凳旁,连着听沧老师讲了好几天的党课。”在湘大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吴璇记得,那是2015年暑假,每天清晨8点,沧南都会坐在石凳上,讲他从放牛娃到共产党员、人民教师的故事。

教室、操场;课堂、户外……沧南的党课,随时随地都能开讲。

可听讲的学生们当时并不知道,这位古稀老人,正在经历人生中的又一次困境——16年间,先后动了9次大手术的妻子,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有精神障碍的儿子也住进了医院。身为丈夫和父亲,70多岁的沧南,白天奔波两地照顾妻儿,夜晚加班备课,不落下一节党课。

“我很累,但首先,我是教师,只要我活着,就要有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他说,自己无怨无悔。

未来中国,究竟往何处发展?这取决于当代青年的思想信仰。青年树立怎样的信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未来的中国就会往那一处发展。

“所以,我一定要多给他们讲党课。”沧南说,青年学生,不管现在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学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00余次党课,沧南每次都把自己摆进去,“我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讲”。

身体力行,是最好的教育。

重建湘大40多年来,学校先后为教授盖了几栋楼。上世纪90年代,学校安排沧南搬到松涛村的“校长楼”,有位患哮喘的同志提出也想搬到新环境里住。沧南听说后想也没想,就让出了自己的新住房。

2015年,沧南告诉女儿,他准备卖掉邮票,将所得资金全部捐给湘大哲学系设立奖学金。“那是他从上世纪40年代起便养成的爱好啊!”女儿深知邮票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刚到湘大时,母亲从武汉写信都会寄来邮票,父亲的回信里,就附上母亲喜欢的手绢。母亲来湘大后,两人常去市里淘邮票。她问父亲:可不可以只卖一半,或者捐一半?没想到,父亲卖掉了所有邮票,捐出了所得的20万元。

毕业多年的学生们担心老师生活困难,凑了一些钱。他们没想到,这些钱也被捐了——2018年9月5日,沧南以“湘大人”名义,凑上自己的退休金,再次捐款20万元。“是一张张存单凑起来的,我记得很清楚。”办理此事的湘大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黎益君说。

“父亲其实很抠。”在女儿的描述中,沧南是一位子女找他借钱还要打借条的父亲,是一位棉袄穿了37年还舍不得丢的父亲,是一位衬衫领子穿烂了将反面缝上去再穿的父亲,是一位月退休金过万元、却一辈子没买过新房的父亲。他家所有的家具扔到垃圾堆恐怕都没人要,旧空调摇摇欲坠,声音轰鸣着像拖拉机似的。唯一能跟“教授”一词有关联的,就是满屋子的书。

“我是一名流浪儿,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把他们的爱心传下去,是回报与感恩。”

“40万捐给学校,比买一套新房要快乐得多。”

“不同任何人比物质条件。”

……

拥有63年党龄的沧南说,永生不忘共产主义,永生不忘为人民服务,是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学习、研究、宣传共产主义,是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使命。

“他,是每一个湘大学生的榜样,是我们脑海中,共产党员的样子。”这是沧南镌刻在每一位湘大人心中最为厚重的记忆。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年12月18日 第1版)

上一条:《学习参考》2020年第8期

下一条:《学习参考》2020年第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