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们的生活和选择,我们付出了怎样的高额成本
2017-02-28 阅读量:
分享:

从新生命到来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存在于我们心里,那是一个晦暗艰涩的字眼。当那一刻真的到来,你准备好了吗?也许是和纪慈恩有缘,也许是和“死亡”有约,2017年2月23日,我们相聚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去分享“死亡”,去体验“死亡”,该如何更好的去面对生命,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坦诚的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学会关爱我们的生命,不仅要更好的生活,也让“死亡”不再是我们不愿提及的字眼。

纪慈恩,义工,公益人,从事公益事业9年,临终关怀服务时长达2700个小时,曾服务于北京希望之家孤儿院、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心莲病房、北京第一福利院、中华骨髓库,现服务于大理儿童福利院。“体验死亡”工作坊创始人,So China农村产检帮扶计划发起人。

怎样与疾病和解

一个在临终关怀医院居住两年的病人,突然有一天开始收拾行囊,说自己要出院,这是第一个要求出院的临终患者。他说住进来的时候医生说他还有六个月的生命,现在两年了,他还活着,他想跟着公益去旅行。用明信片来告诉讲者,他活的时间。一年过去了,半年又过去,没有收到明信片了,就在一年后,又开始收到明信片。当再次相遇的时候,他告诉讲者,他去复查过,癌细胞还存在于他的身体里,但是都处于凋亡状态,没有任何攻击的能力。对于病人,医生只是助手,生命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奇迹什么时候到来,不是在期待中来临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走来的。

当疾病来临的那一刻,充满内心的是抱怨和焦虑,烦躁会让人更好吗?多数人都忘记去了解疾病,我们就想驱除它,赶走它。其实,疾病是我们的一部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我们需要面对疾病,与疾病和解,接纳疾病。也许恐惧的不是疾病本身,更多的是我们的内心的退却。疾病的存在是让我们反省自己的内在还有哪些阻碍和挂碍,让我们看清疾病存在的因果关系,生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不应给予它不应有的停滞。疾病的意义,是为了唤醒迷失的自己,去面对,去接纳,当心灵无挂碍与恐惧,当心灵越来越明净清澈,肉身的疾病可能会有奇迹。

我爱你,“”重要还是“爱”重要

当一个幼小的生命要永远离开妈妈的怀抱。母亲在与孩子告别:

“宝贝,你要走了。”

“我要去哪里?”宝贝问

“一个没有疾病痛苦的地方”

“那妈妈和我一起去吗?”

“妈妈不能和你一起去,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有功课的,你的功课做完了,因为你足够善良和纯粹,而妈妈的功课还没有做完。”

“那妈妈我先去等你,等你来了,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了”

爱的概念不是纯粹的给予,是付出才会有的回报,爱是美好的东西,不要当做筹码和交易。当你去用心体会疾病的时候,才知道疾病给予了病人内心多大的痛苦,面对来来往往的看望者,才知道最想从他们口中知道的,不是自己很快就可以康复,而是疾病的本身,自己真实的病情。作为亲人的我们应该给予的爱不应是盲目的,尊重病人对疾病的意愿,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去面对疾病。

一个福利院的孩子,找到一个可以收养他的幸福家庭,那一刻,他不想离开,舍不得离开的理由竟然是:担心没有机会回报给予他爱和帮助的义工。“我帮助你,是为了以后你可以自己帮助自己,或用我帮助你的方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义工的回答,也是他们的精神。多年以后,这个孩子做了和义工一样的事情,对于孩子的爱,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是在于做了什么。有人说,福利院的孩子可怜,可怜他们身体的残缺,我们说,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残缺,只是有的人是看得见的残缺,而有的人是看不见的残缺。

“我爱你”此言情真亦浓,情感的不舍不愿意让我们去放手,爱的意义是需要幸福的陪伴走到生命的尽头,理性的、认真的、坦然的对待疾病的方式,换来的就是依然有质量的生命。

恐惧死亡的成本有多高

福利院的孩子问讲者,“打针疼不疼?”她拿牙签扎了孩子的胳膊一下,就这么疼,孩子说“那还好”,这一举,打破了孩子对打针的害怕。

死亡到底有多可怕,纪慈恩老师带着自己的学员在墓地露营,开始只言害怕,到后面开始彻夜的畅谈,后来他们明白:害怕恐惧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只有闲人才会去恐惧。

对于死亡,我们是为什么恐惧,是因为听说了,还是因为经历了。其实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是富甲一方而不存在,或是因为你是邪恶一方而惩戒。当听到生命即将结束,死亡已经来临的时候,内心更多的充满的是恐惧而不是面对,恐惧死亡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一片混乱,无形的消耗了身心,温暖的陪伴也成了多余的负担,再也体会不到浓浓的亲情,生活在此刻也失去了意义……

谁见过死亡?而惧怕死亡的情节伴随了从出生到现在。“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要正确地面对死亡,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不然我们会失去更多值得珍惜的意义。恐惧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东西,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死亡”只要去坦然的面对它,它才不会更多的消耗我们,让我们承受更多的遗憾。恐惧死亡所需要的承受的只有自己想清楚了,算清楚这笔账,惧怕的心理消耗了我们更多的精力。

人们大多都期待新生命的到来,却很少谈论死亡,甚至害怕死亡,害怕还未拥有一切即将失去一切,在北京第一福利院的老人,面对死亡是足够的坦然,也许是因为他们的一生足够有价值。

让爱传递,把爱分享

是爱的感染,是坦荡的吸引,纪慈恩老师影响了很多的志愿者粉丝,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服务的义工们在沙龙活动中,满怀激情的向纪慈恩老师请教,当遇到病人,怎样去谈论他的病情,又让他怎样面对死亡。老师告诉志愿者,对于患者的痛苦,我们很难去感同身受,她会在服务对象离开后,躺在他的病床来感受他的感受。对于患者的死亡,我们是陪同者,不是参与者,更不是解决问题,而作为医护人员和家人要教患者去正视死亡。

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也是义工们关心的问题,纪慈恩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她和青年志愿者去见105岁的老太太。

老太太说:我都这么老了,又丑,有什么好看的……

她说:哎呀,他们都没见过一百多岁的老太太,他们家里最老的才七十多岁,所以他们觉得您活了一百多岁,觉得特别了不起啦,所以他们来看看!

老太太:那好吧,我给你们讲怎么活了一百多岁的……这是表达的艺术。

对于死亡教育,中学教育者则提问怎样对未成年人进行死亡教育,纪慈恩老师说:十岁以下的孩子价值观不稳定,是最适合进行死亡教育的,参加有关的夏令营,来体验这种活动是最好的教育,对于未成年的死亡教育也需要慢慢突破。一个经历家庭变故的义工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认为死亡教育是一个生命的教育。

面对死亡的不同选择,意味着我们生活和生命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继续履行它的使命,对生活我们可以选择有质量的生存,对死亡也未尝不可选择有质量的停止,“死亡”带给人的不是更过的面对它的痛苦,而是在死亡面前的抉择。

坦然的面对死亡,迈向生命的归宿时心中的挂念和遗憾也会大大减少,这份坦然与释怀才能让逝者安息,生者奋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