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片片流红叶,秋去树树缀紫星。天凉入秋,当西院的樟树籽成熟,变成紫黑色的时候,淡淡的樟香会在空气中弥漫。我知道,不知不觉,我在西院又过了一年。
初到西院是2010年初,遵照科室的安排,我到西院轮转支援。印象中的西院,那时还带着职工医院的本色,除了新换上的指示标牌,其它没有什么变化。作为曾经的职工医院,由于体制原因,西院的前身——神龙医院的经营日渐下降,在开发区当地的口碑不佳。虽然刚挂上协和西院的招牌,但在当地人的眼中,西院仍然是原来那个神龙医院。
没想到,西院很快给我上了第一堂课。第一次专家门诊,只看了9个专家号。这与我在协和本院坐诊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协和,专家号是看不完的,病人永远用请求的语气和堆起的笑脸围着你。在西院,我多数门诊时间是在等待病人,而且病人是带着怀疑的态度来看病的。这种经历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作为协和医院培养了几十年的医生,我认识到,是协和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才是一个知名专家,离开了协和,我们才会真正认识自己。
第一次在西院支援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在科室的指示下,我到深圳协和南山医院支援半年。再见西院的时候,已经是2011年4月了。在科主任的安排下,我担任西院骨科的负责人。过去的一年,西院虽然有所发展,但品牌和实力仍然不理想。收治住院的病人,经常第二天找到我们,要求转到四医院治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四医院才是骨科医院。在协和是受人尊敬的专家,在西院是饱受怀疑的“砖”家,这种局面让我感到很郁闷和困惑,是去还是留,这是一个问题。
确实,在当时的局面下,很多朋友问我,西院才200张病床,在这里不是浪费时间?我想,一个人应该规划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青春和能力奉献给一个有发展预期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真正的人才是投资自己,顺天时而动,相地利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协和是百年老院,实力和品牌雄厚,西院地处开发区,拥有地理优势,这些因素决定了西院的未来必然是可以预期的。在个人思考的时候,2012年张书记也分管西院的工作,给我坚定了自己立足西院发展的决心。张书记来到西院,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多次会议,开展西院发展大讨论。书记让每个人思考几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怎么去?同时,书记让每个科室负责人开会汇报工作计划和具体部署,对每个科室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临床管理等提出指导和建议。统一思想,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经过发展大讨论,大家的思想统一了,意志坚定了,都有了发展西院、建设西院的决心和动力。
先进思想就是生产力!西院的发展终于迈入了快车道,尤其是骨科,那几年的业务都是以40—50%的速度在增长。人心齐,泰山移,面对困局,我们集中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想出了很多办法。骨折病人要转院?我们开通急诊手术通道,手术做了,病人发现这里真有变化,不走了;大家还不知道西院?我们主动到各个社区去做健康讲座,跑遍了开发区的土地;没有品牌?我们着手打造骨质疏松中心,建设骨质疏松门诊,让开发区的老年人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门诊就热闹起来了。习主席说得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几年起早贪黑做急诊,摸爬滚打跑社区,骨科团队是很辛苦,但是看着病房从原来30来个病人,到后来70多个病人,成为西院人气最旺的地方,大家都感到充实和幸福。2014年西院骨科获得协和医院十佳科室,是院领导对我们努力的最好表扬。
2015年西院住院部建成,标志着西院发展再次大提速。随着协和血液流入西院,西院实力大增,区域影响力逐年提高。在各科室百花齐放的时候,西院骨科却面对窘境。在过去几年,骨科发展已经达到平台期,突然面对新分配的3个病区,病人哪里来?困难难不倒有决心的人,西院骨科敢于面对市场竞争,决心把西院骨科向创伤急救领域发展。在汪书记的支持下,骨科成立专班,加强创伤急救网络建设,与区交管局达成合作,与区120站点达成急救协作,与阳新、监利、崇阳等各基层医院达成转诊协作。尤其是近年,创伤中心分别与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人保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西院创伤中心进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如今的西院骨科,在开发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骨科135张病床,长期病床利用率120%以上,遇到高峰期,患者需要排队入住。西院骨科的创伤急救和老年骨质疏松已经具有区域影响力,科室人才梯队初步成形,骨科团队正充满幸福感地前进。
抚今追昔,我们早已今非昔比。骨科的发展,是西院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能做到今天的繁荣局面,除了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一颗不怕困难、敢于竞争、服务大众的初心!展望未来,随着协和一主两翼战略的实施,随着西院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相信西院骨科人仍会不忘初心,风雨前行,将骨科打造成西院的核心品牌!
西院骨科支部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