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计划”湖北省首届肿瘤学骨干医师进修班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7-06-22

访问次数:

分享:

2017年6月1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开办的“极光计划”湖北省首届“肿瘤学骨干医师进修班”圆满结束。

由国家卫计委主办的“全国县域医疗管理及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代称“极光计划”)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大城市大医院医疗资源优势,完善县域医院二级医疗科室建设,提高县域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是华中地区综合医院规模最大、学术力量雄厚的肿瘤学临床、科研、教学基地,故而承办了湖北省首届“肿瘤学骨干医师进修班”。本进修班的开办为湖北省县级医院肿瘤科医生创造了一个全面深入学习的机会,受到了协和医院领导及肿瘤中心主任伍钢教授的高度重视。

首届进修班学员包括8位来自不同县级医院的肿瘤科医生,在协和医院领导的支持及肿瘤中心主任伍钢教授的带领下,肿瘤中心教研室专门组织了专家团队,根据学员的知识构架及需求制订了为期两周的丰富课程。肿瘤中心设置有头颈、胸部、腹部、乳腺、妇瘤/泌尿生殖、淋巴瘤、骨软组织肿瘤等7个亚专科,本次教学主要以亚专科为单位设置了小班教学、教学查房、临床观摩等多种教学方式,并联合协和医院放射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教授就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及进展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2017年6月5日上午8:30,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隆重举行了湖北省首届“肿瘤学骨干医师进修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肿瘤中心副主任刘莉教授主持,医政处孙晖处长亲自到场,湖北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处调研员王汉祥处长详细介绍了“极光计划”,并热烈祝贺湖北省首个“肿瘤学县域医学教育培训班”在我院顺利开班,肿瘤中心主任伍钢教授热烈欢迎各位学员参加进修班,并以肿瘤的最新进展“放射联合免疫治疗—困惑与希望”为本次学习拉开了帷幕。

除了理论学习,伍钢教授带领学员们就临床病例实战演习,从病例分析、阅片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做了详细的讲解。

胸部肿瘤科刘莉主任和曹如波教授针对胸部常见肿瘤肺癌、食管癌重点讲解,从理论教学到阅片,结合床边教学,深入浅出,让学员们“一站式”了解了肺癌及食管癌的规范化治疗。

乳腺肿瘤科程晶主任及赵艳霞教授等针对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全面讲解,并通过病例汇报的形式让学员积极参与学习,充分掌握了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

腹部肿瘤科张涛主任和胡建莉教授对腹部常见恶性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进行了重点讲解,从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评估、多学科讨论到治疗方案调整,结合真实病例逐一介绍,让学员们对临床诊疗路径有了深入理解,还向学员们传授了如何合理安排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手术治疗,让学员们对腹部肿瘤的全程管理有了全面认识。

头颈肿瘤科杨坤禹主任和彭纲教授结合临床实际病例,生动形象的为学员介绍了鼻咽癌和脑胶质瘤的流行病学特征、解剖影像学知识、放疗靶区勾画指南以及最新药物治疗进展,同时还在现场为大家讲解了SBRT治疗利器--射波刀的临床应用,让大家对肿瘤放射治疗有了更深度、真切的体会。

妇科肿瘤科李贵玲主任和杨勤医生就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放疗靶区的勾画等做了详细的讲解。

软组织肿瘤科陈静主任及淋巴瘤科张利玲主任分别就各自亚专科常见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学科进展做了详尽的介绍,让学员们对骨肉瘤、黑色素瘤等软组织肿瘤及恶性淋巴瘤有了充分的了解。

基于癌痛为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院伍钢教授、程晶教授等专家举行了“疼痛学院”,以癌痛患者的全程管理为主线,由浅入深的就每个癌痛治疗环节进行了透彻的讲解,并详细讲解了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剂量滴定,让学员们充分掌握了癌痛的机制及全程化管理。

放射治疗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我科放疗中心物理师韩军老师、梁志文老师及杨志勇老师为大家讲授放射物理学基本知识,放射治疗室王晔老师及胡斌老师具体讲解了放疗定位、放疗具体执行过程及质量控制,让学员对放疗的基本知识及详细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

此外,我们还邀请了我院放射科张兰老师及陈铨老师为学员讲授了头颈部肿瘤及胸部肿瘤影像学特征,病理科周迪炜老师、余兰老师、黄邦杏老师、杨明老师为大家讲授常见恶性肿瘤病理学特征,B超室覃小娟老师为学员讲授B超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让学员们对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次进修班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各亚专科大查房,此外,还有放疗靶区的勾画、放疗的质量控制等等,课程内容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讲课方式多元化,获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两周的学习中,学员们也都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始终保持情绪饱满、热情高涨的精神状态,以求知若渴的态度专心致志地学习,6月16日,进修班圆满结束,大家都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结业。学员们一致认为通过本次培训班的学习,收获颇丰,掌握了常见肿瘤的规范化诊疗过程,了解了各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显著提高了业务水平,有助于更好的服务当地患者,助力国家实现县级地区广大患者“看病足不出县”的目标。(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