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中心举办肺癌脑转移MDT团队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18-05-02

访问次数:

分享:

2018年4月14日,由CCMTV临床频道打造的“谈菁论道”在武汉隆重拉开帷幕。

本次大会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董晓荣担任大会主席,并云集国内肺癌多学科领域大咖,进行了主题演讲、热点讨论、病例分享等深度交流,以期共同推动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规范化治疗临床实践,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大会主席周清教授致辞,介绍了“谈菁论道”系列学术活动的发展和肺癌脑转移MDT的重要性。本期特邀大咖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伍钢教授借着去年BRAIN研究的发表所引起的轰动,阐述了不同学科直接交流的重要性。他指出:以前肺癌患者发生率脑转移就只有放疗一条路,如今有了TKI类药物可供选择,路更宽了。伍教授勉励青年学者勇攀高峰,“我们希望登上世界肺癌的最高峰“。肿瘤中心董晓荣教授则借武汉马拉松比赛做比喻,”希望通过这一次大家的交流,能碰撞出火花,推动学术进步,也使更多肺癌脑转移患者,从这一场马拉松中得到获益“。

NSCLC脑转移的基本治疗原则

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林根教授首先从NSCLC脑转移的概述和各个治疗手段两个方面进行盘点。林教授指出,肺癌是脑转移各种病种中最常见的一个,临床治疗过程中有30%到50%的病人会发生脑转移。关于疗效评价的标准,林教授认为能够真正反映临床的才算好的疗效评价标准,目前OS延长是评价疗效的金标准。在脑转移的治疗方面,林教授按照局部治疗和系统性治疗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介绍。林教授详细讲解了驱动基因阳性和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治疗,并介绍了免疫治疗的进展情况。

NSCLC脑转移患者治疗策略的思考——从机制研究到临床策略选择

紧接着,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王永生教授进行题为《NSCLC脑转移患者治疗策略的思考》——从机制研究到临床策略选择。王教授从血脑屏障入手,指出血脑屏障可能不再是脑转移肿瘤治疗疗效影响的关键因素,内皮细胞作用可能是影响治疗的潜在影响因素。通过对真实世界数据的梳理,王教授指出,化疗药物整体有效率有限,铂类联合培美曲塞可能是非鳞NSCLC脑转移者的最佳化疗选择方案。而新型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在颅内颅外具有相似的疗效,可能更具优势。免疫治疗在NSCLC脑转移的治疗价值以及脑转移的免疫微环境变化与免疫治疗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本次大会的热点讨论环节共邀请到了四位讨论专家,分别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李建璜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涂海燕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王奇峰教授;在脑转移的治疗策略方面,李建璜教授认为放疗比化疗的地位更重要;涂海燕教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谈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时机,同时也建议未来在设计临床试验的时候不应把脑转移的病人排除在外;王奇峰医生从放疗医生的立场出发指出,放疗与化疗的联合治疗肯定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需要讨论的是时序问题。如果是鳞癌会优先考虑放疗,如果是腺癌则会看一下化疗的效果再做决定。周承志医生,也更倾向于在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中更早地进行放疗。

实战环节:MDT病例讨论

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袁双虎教授首先分享了一例肺癌寡转移的案例,并提出肺癌寡转移高姑息放疗具有长期控制可能,颅内转移再进展后SBRT是有效治疗方式,大剂量培美曲塞+替莫唑胺化疗+靶向治疗是可行的联合治疗方法之一。病例中“经过放疗后,同一部位同样的病灶出现增大“这一现象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和广泛的讨论,多位肿瘤科、放疗科的专家参与了讨论,对广大医师的启发性、实用性极强。

华山医院王恩敏教授带了另一例培EGFR突变阳性NSCLC脑转移的病例。李红梅、童彤、袁双虎、梁婧等教授都参与了热烈的讨论。期间,大家对寡转移的手术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最后一个MDT病例来自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陈玲娟博士,这是一例EGFR突变型的肺癌脑转移综合脑转移病例。两位胸外科的专家宋平平和罗顺祥参与了这一环节的讨论。同时参与讨论的还有李劲松、黄勇、朱正飞等教授。几位专家对本病例治疗中的一些细节处理进行了讨论与争鸣,为青年医生开拓了眼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会议最后,周清教授与董晓荣教授分别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的几个肺癌脑转移病例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三大支柱,即:证据、专家的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会上,来自放疗、外科、内科、影像等领域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广大医生学习到了非常多各个角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