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护理部荣获第六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9-12-26

访问次数:

分享:

中华护理学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奖活动于2019年11月1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护理工作者代表欢聚一堂,收获辛勤耕耘后的喜悦。我院护理部胡德英副主任研究团队申报的“安全文化视角下住院患者自杀风险管理模式构建与应用”项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队系统共上报推荐的174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六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据悉该奖项于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设立,成为政府备案的护理领域最高级别科技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提出“自杀一个都太多”。2019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中,首次指出综合医院应该识别具有自我攻击风险的患者,评估自我伤害、拒绝饮食、自杀倾向等行为,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世界心理健康日主题定为“关注自杀预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预防和减少自杀”。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自杀是一个敏感避讳的话题,胡德英副主任带领研究团队勇闯“禁区”,2007年全院成立心理小组,2013年开始系统地研究住院患者自杀现象, 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金资助,聚焦住院患者自杀问题。

患者自杀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后果严重,其行为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给家属带来巨大痛苦,医务人员感受到沉重压力, 甚至引发重大医疗纠纷。有数据表明,1例自杀死亡可使6个人受到严重影响,给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可持续10年,甚至可持续影响到家族的3代人,从而导致家庭与家族希望的破灭,以及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护理部胡德英副主任带领团队7年磨一剑,坚韧不拔,主要完成了以下六项科学研究任务:第一,对住院患者自杀进行深层根本原因分析,构建患者自杀原因“三方”分析思路:即患方(患者及家属)、医方(医护人员)、医院组织管理方(医院安全文化、组织管理制度、环境设施)。第二,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采用护士分层培训模式,培训患者自杀“守门人”。第三,开展住院患者自杀风险筛查与风险评估,打破医护人员与患者谈论自杀的禁忌。第四,制定住院患者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三阶段应急管理流程,普及自杀三级预防理念。第五,将患者自杀预防管理理念延伸至急诊科就诊的自杀未遂患者,构建急诊科医护人员与自杀未遂患者的沟通模式,“唤醒”患者,重建希望。第六,建立临床心理护理管理模式,全面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识别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从“源头”上防范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

本项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自杀预防研究与实践活动:如患者自杀案例焦点小组讨论会议、“讲述患者自杀背后的故事”演讲比赛、“世界预防自杀日”大型义诊活动、患者自杀“守门人”、心理解剖等专题讲座、自杀“守门人”工作坊、患者自杀防治护理论坛、自杀预防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患者自杀预防”微信公众号、“零自杀”学院微信群、心理援助“三倾”热线等10余项活动,从理论到实践、从医院到家庭、社区、社会,从线下到线上,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自杀预防宣传教育,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及公众对自杀预防的认知和关注。

该项目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 分别荣获亚洲医院管理奖(中国奖)金奖、 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湖北省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护理管理创新奖”卓越奖、中南六省(区)港澳台三地医院院长高峰论坛三等奖、湖北省医院协会二等奖、中华护理学会百篇优秀论文等荣誉称号。项目组发表自杀相关论文80余篇(含SCI5篇,其中1篇IF3.22),研制自杀相关问卷或量表5份,专利1项,连续4年举办“住院患者自杀预防研究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参加了巴塞罗那、新加坡国际护士大会、中日韩护理大会、台湾地区学术会议等。翻译自杀预防指南3册供护理人员学习。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研究成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包括健康界在内的10余家媒体给予报道,微信推文“健康中国,我有一个梦想--倡导医院开展患者‘零自杀’行动计划”被点击万余次,受到广泛关注及好评。

患者自杀是可预防的安全不良事件。安全文化视角下住院患者自杀风险管理模式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值得在全国推广使用。在医院领导及护理部的指导支持下,我们一如既往,不忘初心!健康中国,预防患者自杀,我们一直在路上!

(刘敏丁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