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医院——美国犹他大学孔子学院连线讲授中国古代防疫成就

发布时间:2020-11-03

访问次数:

分享:

美国山地时间10月28日下午7点,通过视频联线,感染科赵雷教授给犹他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传染病防治课程。

讲课分三个部分,首先,通过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等图片,赵雷向孔子学院的学员们展示了今年以来武汉的抗疫以及武汉重启以后的的情况,让学员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中国抗疫成就。其后,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主要内容,向学员们讲授武汉抗疫的过程。最后,也是此次讲授的重点,通过中国古代文献,向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们详细阐述了古代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历史。

赵雷介绍道,在两千年以前的著作《论语》里面,就记载了孔夫子看望弟子冉伯牛的时候,由于冉伯牛染重疾,孔夫子只在窗口探望和对话——这说明至少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古代的人民已经知道隔离的概念。(《论语》卷三《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先秦时期以来,古人们就认识到,隔离是对付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并付诸实施。在秦国,设立有专门处置恶性传染病患者的“疠迁所”,一旦染病,就会被强制送到“疠迁所”隔离处置。 汉代开始出现安置疫病患者的临时住所,给予一定治疗。以后的朝代,政府也常常设置与汉代相似的隔离和救治设施。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都将避免与患者接触作为首要的防护措施。

这些讲授引起了犹他大学孔子学院学员们的极大兴趣,讲授结束以后,提问非常踊跃。犹他大学孔子学院的吴伏生教授和亚洲中心主任Kim Korinek教授主持和参与了此次连线。孔子学院王梦琪老师表示: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孔子学院近年来也在进行思考和改进,中国古代防疫历史和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实践经验,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今后犹他孔院将继续在这个方面加强和国内有关单位的合作,紧扣当前热点,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感染性疾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