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科、放射科、核医学科联合打造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多模态影像临床诊断》在同济医学院教学楼智慧教室正式开课!首次课程由该课程负责人、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主任、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医学影像系副主任谢明星教授讲授。
课程的开设引发了来自同济医学院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和留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课堂上,谢明星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影像”——包括放射医学(X线、CT、MRI、DSA)、超声医学(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超声造影、弹性成像)、核医学(ECT、SPECT、PET)的诞生和历史进程,结合国际最新的影像医学的学科进展,展示了“大影像”融合助力临床发展这一未来的大势所趋,让同学们领略了多模态影像学的独特魅力,以及学科交叉碰撞出来的思维火花。

11月4日,由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兰晓莉教授继续给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心肌缺血的影像诊断——合理选择 精确诊断”精彩授课。兰教授生动阐释了核素心肌显像(MPI)在心肌缺血病情评估与治疗方案选择中的重要价值,让同学们对核素心肌显像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希望能通过系统多模态影像的学习,拓展自己的临床和基础科研思路。经过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授,同学们对影像学的学习热情高涨,对影像学科的认识也再上一个新台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科、放射科、核医学科,整合影像教学资源,在国内率先开设研究生公共选修新课程《多模态影像临床诊断》,旨在为研究生介绍多模态影像发展的现状与进展,解读多模态影像应用的国际指南,讲解不同疾病多模态影像的应用价值,为同学们引入影像医学最新发展成果、影像新技术、新观点及新进展。
该课程设置致力于以疾病为基础,整合多模态影像资源,突破影像学科间的学科壁垒,推进“大影像”医学的建设,课程教学中将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VR、三维打印等多种先进科技,丰富学生的科研与临床知识体系,并促进影像医学的学科发展。该课程是我院第一门申请校级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我们在国内首创开设此新课程,以临床疾病诊断为中心,以生动的病例、真实的临床场景、新颖的互动式教育方式,推动多模态影像与临床病例管理的深度融合,旨在拓展影像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及临床思维能力,力争贯彻教、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示范带头作用。课程云集协和医院大影像各亚学科专家,共同推动大影像学科发展,促进影像-临床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转化,将丰富研究生的知识体系,领略影像科学前沿,拓展科研与临床视野。(超声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