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非洲都是草药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用好传统药物对世界医学发展以及守护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11月4日,在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支持下,由中非创新合作中心与非洲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中非传统药物治疗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了来自中国、南非、坦桑尼亚、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等多个国家(地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中非传统医药相关话题,旨在深入挖掘中非传统医药在疾病治疗上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加强中非之间关于传统医药科技合作、项目对接、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共谋传统医药新发展。

据悉,本次研讨会分为领导致辞和主题报告两个环节。本次会议由我院感染科副主任赵雷教授主持。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中国驻南非大使馆公使衔科技参赞沈龙、非洲科学院院长Felix Dakora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在会上致辞,此外,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处长李平也出席了本次会议。在致辞中,他们强调,中非都有使用传统医药抗击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化,中非卫生合作机制也愈益成熟,传统医药作为搭建中非合作的桥梁,对更好造福于中非人民健康,有着深远意义。
在主旨演讲环节,我院感染科副主任赵雷教授、南非科学创新部传统技术创新司司长Hlupheka Chabalala、中国(广东)驻加纳援外医疗队队长庄少惠教授、南非西开普大学中医系主任马学盛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郭明全、南非德班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和创新部Keolebogile Motaung、我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党一平副教授、湖北大学黄邦全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赵雷教授作了题为“中非共患传染病的中国经验”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以疟疾、霍乱、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这五大中国和非洲均存在的传染病为例,介绍了相关传染病防治的“中国经验”,中国医务人员积极投身全球传染病防控的敬业、热忱以及智慧,并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了展望。
南非科学创新部传统技术创新司司长Hlupheka Chabalala基于未来视角的非洲研究、卫生系统、课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讲述了非洲传统医药概况以及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驻加纳中国援外医疗队队长,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庄少惠教授分享了远程医疗在援外防控新冠疫情中的实践。
南非西开普大学中医系主任马学盛教授系统介绍了非洲传统医药、南非常用本土草药及中医药学在南非的培训与实践,继承和发扬,以及如何实现传统医学的现代化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郭明全专家分享了天然药物的多靶点筛选研究思路及成果。
南非德班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和创新部Keolebogile Motaung分享了药用植物在骨和关节软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充分展示了药用植物在医学的可应用性。
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党一平副教授以“中药抗炎活性与外周血管疾病”题作了主题报告。在演讲中,他对炎症及中药抗炎活性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中药抗炎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坦桑尼亚休伯特·凯鲁基纪念大学社区医学系Innocent Semali教授介绍了他对坦桑尼亚过去五年内以非传染性疾病为重点的传统医学出版物的研究结果,并对非传染性疾病开展传统医学研究提供有效的管理模式及解决新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需求并积极探索。
湖北大学黄邦全教授介绍了芸苔属抗病毒蔬菜新品种的培育及研究成果,为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国际贸易中心总经理孙学非对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作用及以岭健康城新健康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招生与对外合作办公室主任严薇对华中科技大学中非医师培训项目,武汉中阳中医医院副院长吴跃辉对在冈比亚推广中医药品种及中医技术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最后,中非创新合作中心部长李群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她表示,本次活动充分展现了湖北国际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格局、新面貌,有力地推动了湖北与非洲国家在医学研究和人才交流领域的互鉴与合作,将促进中国中医学与非洲传统药物资源优势对接,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染性疾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