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玠(James C. Hsiung)
美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著名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研究专家
内容简介
从公元1世纪起至19世纪初近2000年间,中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经济体和超级强国地位,中国GDP超过欧洲总和。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文化和艺术,风靡欧亚大陆;中国政治制度,影响整个东亚地区。
历经一个世纪的凤凰涅槃,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会再次来临。
本书以历史的、世界的眼光,深刻剖析中国百年图强的艰苦历程,总结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和制度优势,充分展现了风靡全球的中国力量、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成功,为世界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也预示着全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到来。
目 录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力量:源远流长与自我复兴
第二章 儒化与科举制度的兴起
第三章 超级强国:公元713—1820年
第四章 王朝的衰落与共产主义的崛起
第五章 改革开放开启中国道路
第六章 无可复制的中国模式
第七章 中国复兴是文明大国的复兴
第八章 中国时代来临
前言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种文明,因此可称为“文明大国”。许多关于中国的论著仅仅将中国视为普通国家,却忽略了其绵延至今的文明及其对当代的影响。因此很少有论著将中国传统与当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有机地整合起来加以讨论。鉴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我们理应去探寻其长寿的原因,以便了解过去与现在是如何相互联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现实。
同样,很少有关于中国的著作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全面分析中国的现实,而在其中,几乎没有将现在的发展视为中国的复兴,更不用说将其与第一次崛起作比较并从百年屈辱史中吸取教训。
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更阐明了中国的复兴。中国由于其独一无二性,对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新现实主义,简直形成了一种莫名的挑战。在1820年前的一千多年,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强的政治中心。不幸的是,在现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先例像中国一样曾经站在世界之巅,并在长期衰败之后再度走向复兴。因此,对于中国的复兴,我们无法借鉴先例来预测其对于今后国际秩序及地区政治的可能影响。
简单来说,本书旨在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鉴于中国持续的高速发展,明确中国今后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
我们相信,许多西方对中国的描述,比如“神秘莫测”,并不能真正反映现实状况;同样,我们相信被许多现实主义者拥护的中国威胁论,只是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经验。例如,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以及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等等。但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崛起的国家,关于此点,本书以后将作具体说明。
在许多的迷思中,有一个被称为“东方专制”的理论。据称,它解释了中国专制传统的基础,而这种传统与中国的灌溉系统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它认为这种灌溉体系不仅促成了集体观念的形成,也导致了政府干预人们日常生活的传统。但是,据最近的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发现,中华文明起源于现今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当时中国人的祖先在不需要灌溉的半干旱的条件下种植谷物,繁衍生息。在那之后很久,他们才迁居至平原并学习如何种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水稻,那时,中华文明已见雏形。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的事实,强有力地抨击了所有文明起源于河谷边的单一理论。这也证明了为什么时下流行的西方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独特性。除了这些迷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同样有不少“困惑”发人深省。困惑与迷思的不同,见于下面汉武帝于公元前136年“独尊儒术”的例子。
儒家思想作为国教的合理性一直使人困惑:如果皇家意在通过尊崇某一哲人的思想来树立帝王统治的合法性,那么由墨子始创的墨家思想则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其理论与托马斯·霍布斯的思想极为相似。在提倡民主之前,霍布斯主张英国君主的绝对权力,因为君主被视为“精神上帝”,手持宝剑与权杖。与之相比,长期以来认为儒家思想支持封建主义和集权统治的思想,既是困惑也是一种迷思,这将在本书第二章中具体阐述。迷思需要被澄清,而困惑则需要被解释。
除此之外,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悖论。在博弈论中,悖论最早被定义为存在于主导战略和最优结果之间的冲突现象,而在这里,悖论表示一系列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有的悖论表现为预期与现实的差距,而有的则是两个不同结果之间的矛盾,一个积极而显性,另一个则相反。典型的例子是建立于公元3世纪的科举制度。尽管它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间自下而上的流动,使得更多知识分子进入政府部门服务(积极而显性的结果),却也在不经意间造成了国家完全控制社会流动的现实,形成了庞大的官僚阶层并导致了以“仕”为主要职业期望的单一职业社会,国家大于社会的传统由此开始(此为隐性却并不积极的结果)。这一传统在1905年科举被废除后依然难以改变。
另一个例子则是邓小平提出的将市场引入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改革。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与早期对自由主义持悲观态度的经济学家们的预期大相径庭。而这一悖论的衍生形式则出现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一些早期的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中国模式”,研究国家以宏观调控方式干预经济发展的优势,包括国家对私营企业的支持。(详见本书第六、第七章)尽管本书并非着力于中国的外交关系,但复兴的中国在日后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共同关注的话题。这同样也是研究中国及国际关系的学生所关心的。鉴于本书的预设立场是理解中国的现实离不开对其历史和传统的研究,那么在此我也将阐述当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会籍”问题及其战略目标,这些都将影响未来的国内外政治。具体问题将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中作详细描述,文中将讨论诸如国家统一(台湾问题),建立“和谐社会”以及在地缘经济背景下促进海内外社会公正等问题。复兴的中国日后在这些问题上的表现不论是诉诸武力(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崛起的大国)还是作为道德模范以和平手段解决(一如中国的传统思想),都将是本书观点最好的试金石,即历史发展会影响中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理解中国不能离开其作为一种文明的前提,对过去的研究总能为更好地理解现实甚至未来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本书通过聚焦中华文明的第一次崛起直至19世纪中叶的衰落,来剖析中国的独特性,解释充满争议的中国复兴。书中讨论的基本问题将帮助我们合理地预期中国的复兴,挣脱百年屈辱的枷锁并回顾中国需从中吸取的教训,同样也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中国的复兴,既无先例可循,也许将引发人们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章节概要与其他著作不同,这一部分主要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中国近代沉浮的背景介绍。尽管本书对于中国历史传统进行了深入描述,但此书并非属于历史书籍。在章节的排序上,本书是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历史顺序编排。例如,书中提出了围绕中国传统影响当代发展的四个困惑:一、相较于其他更古老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印度文明,是什么使得中华文明绵延不衰五千年?二、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国教”(作为统一全国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三、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像在西方一样于公元前3世纪,封建制度被瓦解后在中国发展,而且其后也未得到重视?四、为什么中国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举一例说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国人常将“资本主义”视为贬义词,与发生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萧条有关,这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接纳共产主义之前。在邓小平的改革中,他提出在经济中引入市场概念,称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决定现实,这并非陈词滥调,而本书就将从这一角度审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并详细解说两者间复杂的关系。
(资料来源:网络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