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党员的利益需求,强化分类指导,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普遍关爱与重点帮扶相结合、临时慰问与长期关心相结合,确保基层党员“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老时有人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要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荣誉感。激励出活力,关怀出动力,帮扶提高凝聚力。让党组织有凝聚力,让党员有归属感、荣誉感,是每个基层党组织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认真探索的课题,必须把健全和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确保基层党员“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老时有人管”。
找准切入点,真正把关爱帮扶做到关键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站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高度,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探索有效关爱方式为重点,以制度机制建设为保障,放眼长远、找准切口。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在岗党员、离退休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及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等不同类型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关怀帮扶措施。要对所有党员生产生活状况统一建档管理,定期将党员奖励惩处、评星定格、公开承诺等材料存档,作为评定党员现实表现、享受政策帮扶、落实困难救助的重要依据。设立“党员示范户”标志,制作党员“评星争优”监督台,真正使党员身份亮出来、形象树起来。推行“个人提诺、组织审诺、公开定诺、督查践诺、年终评诺”五步承诺法,引导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突出针对性,真正把关爱帮扶送到党员心坎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党员的利益需求,强化分类指导,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普遍关爱与重点帮扶相结合、临时慰问与长期关心相结合。对于生活、就业困难的党员,要把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加强精神激励和技能培训,引导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真正做到扶弱、扶贫、扶智、扶志;对于流动党员,重在给予更多关怀和服务,想方设法为其排忧解难,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对于老党员,重在给予更多思想上生活上的关怀,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身体状况;对于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普通党员,重在给予更多政治激励和人文关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荣誉感。
坚持长效化,真正把关爱帮扶机制建起来。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把零散做法系统化、临时做法常规化、成熟做法制度化,着力解决好激励关怀帮扶的随意性、单一性等问题。要依托理论教育、实践锻炼、革命传统、廉政警示等实训基地,运用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强化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广泛开展“五必谈”(党员不认真履行义务时必谈、岗位职务变动时必谈、思想认识出现滑坡时必谈、违规违纪受到处分时必谈、出现不团结时必谈)、“五必访”(党员生病住院时必访、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时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家时必访、老党员及生活困难党员每逢重大节日时必访)活动,及时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工作情况,构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经常性沟通机制。不断深化基层民主决策机制,有效保障党员参与党务政务的议事权、决策权和知情权。完善社会帮扶体系,将困难党员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比重。完善结对帮扶体系,建立健全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制度,通过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定点定事,对困难党员“一对一、帮到底”,使之成为一项固定、完善的基本制度。完善帮扶考评体系,建立健全定期考评和通报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结对帮扶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
集聚联动力,真正使关爱帮扶工作活起来。积极建立多种筹资渠道,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可尝试“党费出一点、结余经费拨一点、基层党组织助一点、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带头捐一点”等办法,把关爱帮扶资金这个蛋糕做大,帮助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整合捆绑金融、社保、扶贫等各类惠民政策、项目,切实做到与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有效衔接。搭建一批有效管用的平台,创新一批切实可行的载体,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关爱帮扶、点赞关爱帮扶,推动形成由各级组织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单位)和基层党组织广泛参与的整体开展和联动推进格局。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